专家解读
教育孩子 应先让他们懂得尊重生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倩女士认为,导致小盈悲剧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和父母的冲突只是最后的导火索,在事情发生之前,她可能已经累积了很多情绪,一直没有得到纾解,最后才导致悲剧的发生。”
曾倩说,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大多敏感,有的孩子在老师、家长或者同学等自己在意的人那里,不能得到肯定,长期如此,也会降低自我评价,造成心理上的问题。“平时家长需要多注意孩子的反常情绪,从文章、举止和言谈中都可以窥见蛛丝马迹,及时疏导,正确舒缓孩子的负面情绪。”
此外,青少年们对于生命缺乏应有的认知和了解,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和敬畏生命。一旦遭遇挫折,往往不能坦然承担和面对,心理防线崩塌之后,可能就会选择走上不归路。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抑或是社会,都应该将生命教育灌输到青少年们的内心深处,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关爱他人,避免自杀悲剧再次发生。
相关链接
管教孩子酿惨剧 如何制止粗暴的“爱”?
近年来,部分家长以“爱”之名的管教屡成“夺命凶器”。究竟该怎么做,才能换回家长的温柔,才能让父母的爱暖如春阳?
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现在很多家长的问题并不单单是不会爱孩子,而是缺少一个对家长或者是准家长们的教育平台。要让每位家长树立“孩子也是有权利的人”和“打孩子可能违法”的观念,并进而树立起每个人对孩子权利的认同与尊重。
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案例:一名中学生晚自习时间玩手机,被老师发现后没收。这名学生心怀不满,在老师转身走时吐了一口痰,老师发现后火冒三丈命令其把痰舔干净。在这名老师的监督下,学生不得不舔干净了自己吐的痰。学生家长认为老师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将老师和学校同时告上法庭,要求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
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第六十三条第二款还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
未成年人犯错处罚应注意方式
案例:两名不满12岁的双胞胎兄弟在书店偷拿了两张光盘。书店的保安发现后,将他们当众留置审问,造成二人精神极度恐惧。二人回家后害怕父母责骂,双双跳楼自杀。后其父母起诉到法院,要求书店赔偿精神抚慰金等各项损失。法院经审理,判决书店对孩子的死亡承担主要责任,赔偿原告近24万元;孩子的父母作为监护人承担次要责任。
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司法机关处理未成年人问题尚且如此,其他部门自不待言,在处理相关事宜时,当然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华西都市报实习记者 杨雪 实习生 漆元寒 摄影 郝飞
原标题:晚回家被责骂 14岁少女6楼跳下身亡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