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开始,金融业开始推行的“活水”政策,为更好地“灌溉”小微企业,对其扶持政策从“全面漫溉”转变成“精确滴灌”。
几个月过去了,记者调查发现,小微企业贷款仍是“一贷难求”,贷款错位现象依旧普遍,越大的企业依旧越容易获得银行贷款,越微小的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旧存在,此外,小微企业目前的融资成本依旧居高不下,有些企业融资成本甚至超过20%,部分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仍设置了许多门槛和附加条件。
无抵押仍是难题
在山东省济南高新区的某科技销售型企业是本区的一家“火炬企业”,该企业负责人此前就向记者诉苦说,公司为了扩大生产和经济规模,曾向市内多家银行申请一笔1500万元的贷款,但是由于公司厂房是租赁的,没办法作抵押,因此无法融资。
“公司在去年初好容易拿下了100多亩地,正在建设新厂房和职工宿舍,就是年底需要这笔钱来周转,但就是用了各种办法都凑不起来。”该负责人坦言,“银行是有不少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但具体到每家企业,条件总是很苛刻。建筑方面的不放,营销方面的不放,理由都是国家规定。”目前,银行为了规避风险,通常做得都是“锦上添花”,而这些企业需要的则是“雪中送炭”。
一些企业在被银行拒绝以后,又把希望寄托在小额贷款公司,但往往将又一次失望。位于槐荫区的一家商贸企业,在向银行申请200万元贷款无果后,转投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在几番交谈之后,仍融资未果。“几个朋友商量共同投入个O2O模式的平台,但公司的资金只够正常运转,货物不少但不能变现,只能求助贷款了。”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小额贷通过二次抵押形式,但评估价值不够,最多可贷款50万元,最终还是失败了。”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