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行动不便,看病的老人自己动手抓药。 记者 彭瑜 摄
“杜仲30克,右上排第二个药箱……”1月28日早上8点,垫江县杠家镇龙凤社区便民诊所。32岁的杨超身着白大褂,坐在轮椅上,用秤盘接过一位老人从药柜里取出的中药。
杨超是龙凤社区的医生。因为不能站立行走,他只能坐在轮椅上看病。抓药有时由母亲黄永梅代劳,更多的时候是患者自己动手。
虽然行动不便,但14年来,杨超坐在轮椅上接诊7万多人次,每天最多接诊约30个病人,被当地老百姓称为“乡村健康卫士”。
12岁那年,杨超患上“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症”, 病情不断恶化,走路都困难。但杨超坚持完成了学业,并于2000年考入北川医学院。毕业后,他在杠家镇龙凤社区开起了诊所。
但杨超觉得自己服务群众的能力还不足,为此他慕名向杨廉方老中医学习。杨廉方是垫江县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杨超说,经过杨老师的言传身教,他不仅学到了精湛的医术,更领会到了老师高尚的医德,他立志做一个像老师那样的好医生。
杨超的书桌上放着一叠泛黄的本子,是他14年来为村民看病的处方,足足有7万多张。黄永梅说,杨超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待30个病人。现在杨超身体越来越差,把脉、拿药、打针都很吃力,有时忙得整天不能休息,但他从不叫苦。
去年5月,杨超病情恶化,由于肌肉萎缩造成心肌无力,只好住进了垫江县中医院。父亲杨尚余回忆,尽管连续下了2次病危通知书,但病情一有好转,杨超就通过电话帮村里的老病号配药。
在诊所,记者看到,杨超坐在轮椅上为90岁的王素珍老人看完病,转过身颤抖着手摊开四张药纸,左手拿起一个药瓶吃力地摁在柜台上,右手拧着瓶盖,但药瓶却不是很“听话”,不时在他手中滑动。如此重复八九次,他才为王素珍配好了药。最后只收了三元钱药费。
“杨超为我免费看了14年病。”龙凤社区贫困老人徐世方说,尽管杨超看病艰难,但收费都很便宜,对贫困群众还经常减免药费。老人告诉记者,他每次看病,杨超都不收钱,他很过意不去。“没有杨超,我这把老骨头早没了。”
现在,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不少地方只剩下老人在家,看病的人越来越少。加上实施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杨超诊所的收入大幅下降。亲友们劝他将诊所搬到镇上,杨超拒绝了。
“我走了,老人们看病更困难了。”杨超说,自己也遭遇着病痛的折磨,理解病人盼望早一刻得到救治的心情,“我要留在村里,做一个忠实的‘乡村健康卫士’。”本报记者 彭瑜 通讯员 吴平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