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万亿级省会城市和一个千亿级地级市牵手—成都、武汉、泸州开展港口物流深度融合,长江中上游城市从竞争走向合作。
2月1日,三市签订《港口物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在港口规划、建设、通道等方面进行充分合作,加快物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
成都市政府物流办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三市将互设办事处、相互协调政策,以合作共赢为前提,为互联互通做好制度保障,具体合作事项将在近期展开。
在业内人士看来,三市物流交通的深度合作亦是长江中上游城市间深度合作的起点,标志着传统单一城市发展模式正向依托城市群和经济圈发展的模式转变。
三市将签订通关协议
为抓住"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机遇,位于长江经济带中上游的成都、武汉、泸州三市正谋求物流深度合作。根据三市签订的《港口物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市将以互联互通为主题,打造成都—泸州铁水联运通道和公水联运通道,促进"蓉欧快铁"、"汉新欧"互补合作。
签约三方表示,成都、武汉、泸州将在物流合作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两地及周边企业利用中欧班列开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业务,促进三市产业结构调整,构建成都—泸州—武汉沿线经济走廊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带。
"三市的合作围绕规划、建设、信息、通关、政策等诸多环节展开。"成都市物流办内部人士称。如在建设合作方面,三市将共同谋划公路、铁路、水路的互通互达,实现港口和铁路站点间的无缝对接。
此外,三方还将在信息平台上展开合作,实现物流、数据的共享,方便政府和企业及时追踪流转货物,迅速调配货源。
在跨区域合作中,合作主体如何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关系着合作能否真正落实。成都市物流办内部人士表示,三市首先会在政策和规划层面打通合作壁垒—把对方列入自己的物流和交通规划中,充分考虑合作效应;在政策制定上以合作为前提,避免削弱对方物流效益的恶性竞争。具体措施包括相互设立办事处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三市将在近期签订通关协议,对在三市之间周转的货运物流实行"属地把关,异地放行"。这意味着进入泸州港的货物一经泸州港海关检验,流转到成都、武汉后将免除一系列繁琐的检查程序,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物流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
据武汉新港管委会宣布,2014年武汉新港集装箱年吞吐量首次突破100万标箱,成为长江中上游最大的单一集装箱港。
另据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发布的数据,2014年四川省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4.11万标箱,同比增长68.53%。其中,作为四川省第一大港,泸州港2014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2.06万标箱,占全省70%以上。
"长江经济带建设,还是把交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盛毅告诉记者,"内陆地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交通,尤其是高质量、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了、交通通畅了,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释放区域经济增长弹性
事实上,武汉和泸州在2008年起就展开了港口间的合作,此后几年又针对不同的港口持续增强物流合作。
不过,泸州港在招揽货源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记者获悉,泸州到武汉航道还必须依靠政府补贴来吸引货源。
2月1日,前来参与签约仪式的武汉市政府内部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成都在吸引货流、资金流方面有着较大优势,三市开启合作后,货源有了、通道建设丰富了,运费价格自然会降低。另外,三市还将在船期、时间上予以相互保障。
不靠海、不延边的成都,如何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四川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四川政协委员、民盟成都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周浩向大会提交了《发挥成都首位城市作用 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建议》。周浩表示,成都应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园区,承接由此带来的产业和项目转移。
成都发改委主任何礼表示,成都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相关研究工作已经启动,并形成了相关指导意见的初稿。其中包括加强区域性合作,主要是成都与成渝经济区其他城市、"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以及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之间,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