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收荒匠”开年会吃大闸蟹 个个年入数十万

2015年02月05日 15:59   来源:成都商报   王欢

 

  昨天中午,万家湾公交站旁边的万世鑫二手商品交易市场内,40桌坝坝宴沿着市场内的通道一字摆开,300多位二手货栈的商家欢聚一堂,庆祝他们在一起奋斗的第一年。这个投资一千多万元、5万平方米的市场去年元旦开业,是目前成都西门片区最大的二手市场,这里包括市场董事长在内的大多数商家,都是多年前从走街串巷的收荒匠做起,现在都已年入数十万元的商家。

  “开席啦!”大闸蟹、炖鸡汤的香味弥漫在市场周围,喜笑颜开的商家们从自家铺子里涌出,在桌旁坐下。“这40桌由我们市场方买单,大家辛苦一整年,今天敞开了吃,来年我们的生意更红火!”随着市场董事长廖晓彬举起酒杯,大家筷子翻飞,吃得有滋有味。

  “我们市场才开张第一年,生意就已经很红火了,我赚了三十多万,”商家乔先生高兴地说。“不管哪个年代,卖旧货的生意都做得走,因为我们中国人有勤俭不浪费的传统嘛。”廖晓彬笑着说,做二手市场避免了社会闲置资源的浪费,是真正的“绿色环保”产业。

  “你以为都是穷人来我们这里淘便宜货哇?错了哦。”经营家具厨具的商家杨军辉笑着说,他经常遇到开着宝马奔驰来买旧家具的顾客,一开口就要“干净、有年头、品相好的”。“我一开始也觉得奇怪,直到一个买主跟我说,他刚做了爸爸,怕新家具有甲醛对娃娃不好,觉得旧家具比较放心。”

  特写

  二手市场老板:从收荒匠到千万身家

  廖晓彬是这个交易市场的投资人、董事长。今年43岁的他,穿着风衣,透露着低调而殷实的商人气息。但他自曝,20多年前,他也是从走街串户收荒开始挣到第一桶金的。

  1993年,高中刚毕业的廖晓彬从内江老家来到成都打工,一开始只能到建筑工地上做些零活,工房里条件恶劣,连床、衣柜都没有,很多人都只能打地铺。“太不方便了,经常有人念叨,要是能买到一些便宜的家具就好了。”他灵机一动,既然有需求,那倒卖点旧家具也许能赚几个钱。

  于是,廖晓彬买了一辆三轮车,每天骑着三轮车在牛市口、双桥子一带走街串巷收旧家具、家电。结果,卖旧货的人还真不少,他把旧货拉到工地上去卖,几分钟内就被一抢而空了。旧货收久了,廖晓彬开始摸出些门道:沿街收居民家的“零货”效率比较低,如果碰到酒店、厂房、办公楼等搬迁,就可能收到大量价廉物美的旧家具、厨具、电器等。于是,他开始订报纸,每天在报纸上的分类广告中寻找这类信息,一抓住机会就杀过去“包场”。一年下来,他挣了2万多元。“那时候工厂的工人也就几十元工资。春节回家我简直是‘衣锦还乡’。”

  到了2000年左右,海椒市附近成了不少收荒匠和买主自发形成的二手货集中交易地,后来经过政府规划,这里诞生了成都最早的二手商品市场,取的名字也很有“收荒”特色———渣子坝。在这里,廖晓彬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店铺,统一收购、翻新、转卖其他收荒匠的货物。

  十多年后,他成为成都收荒业内的“巨头”,坐拥千万身家。2013年底,他和几个朋友合资千万,在万家湾做起了这个旧货市场,第一年就招商到了200多个铺子,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原来“渣子坝”的老同行。

  市场商家:

  从借钱收荒到年入二十万

  来自安岳的杨军辉是闻名的“拼命三郎”,有10个铺子的他和妻子每天都是开门最早、关门最晚的商家。起早贪黑、吃苦耐劳是他发家致富的唯一秘诀。1992年,他和妻子向亲戚们借了50元来到成都收荒,每天从渣子坝出发,沿街收旧货。“开始连本钱都没有,每次和别人谈好价钱后,就借口去找车,跑到老乡家去借钱”。杨军辉有木匠手艺,他专门收一些旧家具,拿回去翻修上漆,然后一件加价10元卖出去。就这样一点点的积累,后来他拥有了第一个铺子。2002年在牛市口附近买了房,2006年买了一辆面包车,供儿子上了大学……去年,杨军辉和妻子的10个铺子,年收入共有20多万。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