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熄灭照明灯的高铁铁轨上,余师傅和工友们开始弯腰低头认真捡拾遗留在道砟上的垃圾
今天凌晨3时许,在结束短暂的工作后,余师傅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小憩一下
虽然戴着胶皮手套干各种粗活,但是胶皮手套平均一周就得换上一双新的摄/记者 杨益
身穿橘红色反光坎肩,头顶上打着灯,一手拎一个黑色垃圾袋,另外一手拿着自制的长夹子,一位中年保洁员弯腰低头走在北京南站高铁站台下面的铁道上,捡拾乘客丢弃在道砟上的烟头、包装袋等垃圾。
余春保,这位来自陕西的汉子,用心呵护着北京南站京沪高铁道心的每一寸道砟。
虽然在乘客眼中,只能看见客运员的飒爽英姿,看不到列车下面一条干净的道砟,但是想到能为春运出一把力,余师傅心里也是暖暖的。
“别看我是清理高铁道砟的保洁员,所有京沪高铁的站台线路都归我管,我的‘权力’大了!”余师傅笑着说。
准备 工作环境冷 棉服是标配
北京南站作为北京市内最早开通高速铁路的车站,铁道保洁一直是维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新线路道砟的保洁员,今年48岁的余春保师傅已经在北京南站工作了5个年头。
昨晚9时,记者来到了北京南站候车大厅内,见到了余春保师傅。
记者注意到,余春保师傅身上厚厚的防风棉服让他显得与候车大厅内的保洁员完全不同。
“站台上的冷,你真是体会不到,前两天刮风的时候回到屋里,两条腿都快没有感觉了。”余师傅摸着厚厚的棉服说。
马上就要上工了,余师傅赶紧穿上反光背心,戴好头灯。“马上就要到站台上作业了,我们必须得穿上反光安全背心,等会儿下站台捡垃圾,这头灯能起大作用。”余师傅说。
工作 坚守到凌晨 垃圾不能留
记者一跟随余师傅来到站台,就被站台上刮过的一阵阵风吹得直打冷战。
“在站台上待久了,穿再厚的衣服也能让北风吹透。”余师傅说。
今天凌晨零时许,南京南开往北京南的高铁列车放下最后一名乘客,驶向车库时,余师傅准备进行道砟的垃圾清理工作。
这种清理工作难度非常大。由于高铁列车运行速度特别快,高铁道砟保洁员耳朵不能遮挡、不能戴帽子遮挡视线,这样才能够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安全员及时发出的口令,不然就有可能出现危险。
如果保洁员在道砟里发现垃圾,不管大小,必须捡拾干净。因为垃圾不仅影响站台美观,同时还关系到高铁列车的行车安全。一般小的烟头或者是包装盒等都不会出现大问题,但是如果累积多了,容易影响到道砟的减震,威胁到列车行车安全。
“我们特别怕刮大风下大雪的天气,不是怕冷,主要是担心行车安全。”余师傅说,2011年春运的时候,北方出现大范围降雪,积雪在铁轨两侧融化,又结了5厘米厚的冰。随即余师傅一行人用小铲子、锤子等工具,将铁轨两侧的冰全部敲掉,保证第二天早班车的正常安全发车。
站台没照明 用手抠烟头
凌晨1时30分,随着客运调度室工作人员通过对讲机传来一声“道心安全,保洁员可下道作业”的指令传来,余师傅和工友们将头灯戴上,进入道砟,沿着铁轨弯腰低头捡拾垃圾。
由于凌晨时段北京南站没有列车出站,站台上所有照明灯光全部熄灭,头灯就显得很重要了。
记者跟随余师傅沿着铁轨向前推进,发现垃圾主要是烟头、包装袋等物品。由于高铁线路道砟在铁轨下部还有一个凹槽,有些烟头再被乘客扔下站台后掉进了凹槽里,余师傅用自制的长夹子根本无法将烟头夹出来,只能蹲下身子用手抠出来。
“虽然戴着手套抠这些烟头不伤手,但是塑胶手套特别费,平均一星期就得换一副新的。”余师傅说。
记者在跟随余师傅走完400米长的高铁轨道后,站台上的风已经将记者穿在身上的登山棉服吹透,两只脚已经冻得有些发麻,而余师傅他们还要清扫至少两条同样长达400米的高铁道砟。
休息
小屋噪音大
拼椅当床睡
截至今天凌晨3时许,余师傅负责的高铁道砟全部清理完毕。
在清理完自己的片区后,余师傅走向位于南站地下一层设在一处通风室的休息区小屋内。
小屋的屋顶传来一阵阵低沉的轰鸣声,并且伴随着列车车轮轧到轨道的震动。“早就习惯了,没这声音我还睡不着呢。”余师傅说。
由于刚刚工作辛苦,余师傅想小憩一会儿。只见他将两把椅子对着放在一起,身子靠在一把椅子上,把脚搭在另外一把椅子上。“屋里没床,只能这样将就一下。这样睡睡不死,有啥活儿一下就能醒了。”余师傅说。没过五分钟,余师傅便开始了低头打盹。
此时,不少完活儿的工友开始陆续回到休息室,见到余师傅闭着眼睛开始小憩,大家纷纷放轻了脚步。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