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锦绣计划”的一员,黎平肇兴侗寨绣娘钟声佩。 贺俊怡 摄
图为“锦绣计划”促进贵州传统民族手工业发展,促进少数民族绣女在家就业,积极改善老人空巢、儿童留守的乡村现状。 贺俊怡 摄
图为“锦绣计划”促进贵州传统民族手工业发展,促进少数民族绣女在家就业,积极改善老人空巢、儿童留守的乡村现状。 贺俊怡 摄
中新网贵阳3月10日电 题:贵州引导妇女用“勤劳美”绣出“民族美”和“生活美”
作者 杨云 张伟
记者10日从贵州省妇联获悉:“锦锈计划”开局良好,2013年启动至今已经完成妇女小贷新增放贷15亿元,目前,贵州省至少有20万绣娘,正在用勤劳绣出自己的幸福画卷。
贵州“锦绣计划”于2013年7月正式启动,旨在促进贵州传统民族手工业发展,弘扬少数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促进少数民族绣女在家就业,改善老人空巢、儿童留守的乡村现状。
“因为从小就爱好民族刺绣一直坚持到现在。”钟声佩说,以前还愁销路,现在刺绣都远销海内外。从事刺绣30多年的她,不仅自己创办了民族刺绣服饰厂,还带动100多位妇女在家就业。
“通过刺绣不仅能增加妇女的就业,创造收入;还可以就近照顾老人跟小孩。”黎平肇兴侗寨绣娘杨文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走出侗寨上大学学美术的邓怀云想“让民族刺绣与时尚结合”或者与外来企业合作实现民族底蕴与现代工艺的无缝对接。
“当苗绣作为服装、包具、饰品、家居、日用品、礼品工艺品、商务配件等多个品类装饰出现,其作为消耗品的生命周期,就是苗绣的市场潜力所在。”贵州省妇联主席罗宁认为,只有把苗绣从收藏品的神坛上请下来,植入到生活实用品中,拓展产品谱系,苗绣的市场才有可能做大。
2014年,贵州省财政落实新增妇女特色手工专项资金500万元,贵州省妇联和贵州省中小企业局各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总量达1500万元,三家联合下发了“锦绣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共同支持手工产业发展。同时贵州省妇联与贵州省扶贫办谋划妇女手工扶贫行动,计划3年建“锦绣社”100个。
根据计划,到2015年年底,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将达到1000家,重点培育50家优强企业、100家专业合作社;贵州全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从事特色手工产业的妇女达到50万人,带动125万人脱贫。在贵州省妇联的引领下,全省各级妇联积极打造本地的手工示范基地,支持骨干企业的发展,同时以当地政府举办的各种大型活动为平台,努力推进妇女手工工作。
记者从贵州省妇联了解到,2015年为加大培训力度,贵州省妇联在2014年确定的22个手工示范点的基础上,面向社会积极征集和组织申报了贵州创新创业合作基金项目、贵州妇女手工创意设计示范基地和锦绣计划培训项目。通过初筛、专家评审、党组会议集体审议、公示等方式,确定了10个创新创业合作基金项目,21个妇女手工创意设计示范基地、30个培训项目,涵盖9个市州近50个县市区的妇联、企业、协会和职业学校。
在“锦绣计划”的大力推动下,贵州省手工企业想办法争取支持,积极谋划企业发展。引入新兴资本运作模式,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成为贵州省“锦绣计划”重点扶持手工企业做强做大之路。
贵州省晟世锦绣公司与依文集团合作,太阳鼓公司与深圳龙浩集团、“看见民艺”创意文化公司展开了合作,在高端时尚服饰上注入了贵州民族手工元素。与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的合作,依托知名企业传播实现贵州民族手工文化,大大提高了市场知名度。
据了解,2015年1月以来,贵州省剑河县20名绣娘参加“锦绣计划”绣娘骨干培训班,学习苗族剪纸、刺绣及红绣和锡绣的图案设计操作,了解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生产旅游工艺品等知识,还到兴园刺绣厂等现场实际操作。丹寨县妇联组织的“锦绣计划”妇女手工技能培训蜡染班结束后,14名绣娘留在宁航蜡染公司就业,她们只需利用农闲时间在家中做手工刺绣,由宁航公司统一回收产品,实现农活与刺绣两不误。江口县第一期“梵净绣娘”培训班结业典礼上,玉屏锦绣萧乡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利梅,当场就回收了6幅优秀的培训作品。
目前,贵州省至少有20万绣娘和钟声佩一样,正在用勤劳绣出自己的幸福画卷。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