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政策,甘肃景泰县青城村是受益者之一。这里是20世纪70年代“景电工程”一期的移民村,当时这里是一片戈壁滩,非常荒凉。建村四十年,杂乱无规划。图为2015年3月19日拍摄的乡村新貌。 杜萍 摄
源于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政策,甘肃景泰县青城村是受益者之一。这里是20世纪70年代“景电工程”一期的移民村,当时这里是一片戈壁滩,非常荒凉。建村四十年,杂乱无规划。图为2015年3月19日拍摄的乡村新貌。 ?
中新网兰州3月24日电 (杜萍 徐雪)甘肃景泰县青城村是20世纪70年代“景电工程”一期的移民村,当时这里是一片戈壁滩,非常荒凉。年逾七旬的村民杨全莲说,“1972年搬到这里时,住的窝棚,刮的大风,吃的土。”建村四十年,村庄杂乱无规划,休闲健身场更没想过。
中新网记者近日入村看到,水泥路直通村子,路边的文化墙上有《论语》、农民画等等。家家户户白墙红瓦,还有干净整齐的院落。
村庄改善源于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政策,青城村是受益者之一。今年初,甘肃官方《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2015年内,将继续建设15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500个环境整洁村。
村民陈凤莲告诉记者,以前家门前是一个垃圾坑,村民们谁家有垃圾都倒在这里,一到夏天,臭得都吃不下饭。去年,村上填了这个坑,建成一个小花园。“现在村民们的觉悟也提高了,看着这么漂亮干净的环境,也都积极的维护、爱护,谁家有垃圾,也会像城里一样,专门用袋子装起来,放到垃圾收集点,再会有专人运走。”
“现在,乱扔垃圾、乱倒脏水都不习惯,你不和谐都没办法。”看着焕然一新的村子,杨全莲老人说,“村子发展得这么好,村里小伙子讨媳妇都比以前容易了,本村的姑娘也都不愿意嫁出去了。”
村子美了,口袋也不能空着。村子的发展,还受益于甘肃官方“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从2012年开始,省内各单位和40万名干部深入农村,联系58个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直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为止。
联村单位及镇村经过调研,确定扩大青城村的西红柿种植和发展早酥梨、皇冠梨种植。利用农业银行市级信用村的有利条件,完成双联惠农贷款580万元,成立青城村扶贫互助协会,注入资金33.2万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联村联户”三年,这里增加西红柿种植面积200亩,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亩左右,仅西红柿种植一项就增加收入250万元、人均增收2700多元。青城村201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354元,较2011年增加3224元。
“通过各种扶持,让村民看到了‘双联’行动是农民的希望,是真正帮助致富的工程。”青城村党支部书记闫立江说。
闫立江告诉记者,通过双联这三年,村民思想观念也转变了,不在是蹲墙根晒太阳,扯闲话拉是非,外出务工回来的年轻人也不再是赌博、喝酒,而是人人都想学技术,能主动的寻求致富之路,逢年过节村里举办一些文化活动,也都积极的参加,还主动交流一些在外地学到的致富经验。
“以前村里人家结婚,受攀比风气影响,都选在县城酒店办婚礼,自从红白理事会成立后,村里专门开辟婚礼场地,现在村民都回村办,这样不仅节约费用,而且也能保留一些传统的习俗。此外,村子大力提倡节俭,一些小的宴请,如暖房、满月等也都自觉停办了。”闫立江介绍说,村子在联村单位的帮助下,制定村规民约,重新组建红白理事会、爱卫会和民调会,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实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
在采访的近20分钟时间里,闫立江的手机来电10多次。他告诉记者,现在正是春耕时节,自己生产农用地膜的厂子,眼下正是最忙的时候,“地膜不仅有效保持土壤墒情,保障干旱地区的粮食生产,而且也带动了村子及周边乡镇的留守妇女就业,如果干满全年,人均收入近28000元。”
对于村子将来的发展,闫立江信心满满,“村子正在向小康生活迈进,我们争取在2020年人均收入达到17000元以上。现在住在我们青城比城市还好,城市有的基础设施我们有,城市没有的清新空气、蔚蓝天空我们还有。”(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