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路人正在收拾东西,准备搬离居住了五十多年的家。 奚金燕 摄
得知二七新村将要拆迁,有食客赶来吃上一顿饭 奚金燕 摄
斑驳的红色火车头与身后的鳞次栉比的高楼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奚金燕 摄
铺满油菜花的铁轨、永不到达的红色列车、斑驳的铁路招待所……浙江金华的二七新村,每一处转角都刻满了铁路印记,一度是当地繁华的标志。然而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这个浙江最大铁路主题“城中村”也逃脱不了被改造的命运。
继去年下半年启动改造以来,24日,二七区块进入了腾空阶段。有别于昔日的热闹,走在今天的二七新村,记者发现,路上的人寥寥无几,多处楼房已人去楼空,还有一些“老铁路们”在铁轨边吃饭,试图永远铭记这独属于“铁路”年代的味道。
从繁华到落寞 “铁路”城中村的变迁史
二七新村是一块奇妙的地方,坐落于城市中心,面朝婺江,紧邻火车西站和人民广场,交通便利,区位重要。但在高楼大厦环抱中的她,却显得格外沧桑。
二七新村的名字来源于1923年2月7日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就像名字一样,二七新村的兴起、繁华、衰败都和“老铁路”紧紧捆绑在一起,其主要建筑形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用于解决铁路建设和铁路职工住房问题。
据一位“老铁路人”回忆,上世纪80年代,二七新村有铁路工人俱乐部,有电影院、舞厅,仅在二七路上,就有铁路食堂、行车公寓,整条二七路就是一个大菜市场,异常热闹。
王玉文是1964年搬入二七新村的,今年已经83岁了,在这里一呆就是一辈子。老人的家就在铁轨边上,一推开门就是一片金灿灿的菜圃,都是老人自己种的,可谓是在城市享受着“农村”的待遇。从火车司机学校退休后,老人每天就喜欢沿着婺江边散散步,或者找老铁路的同事下下棋。每每看到路上随处可见的铁路标记,老人说自己心里都会有种踏实感。
然而随着新的火车西站建成,行车公寓搬走,铁路食堂关门,二七新村陡然从繁华掉入了冷清。特别是由于楼房年久失修,配套设施落伍,许多年轻人都出去买房住了。现在留守的大多数都是像王玉文这样的“老铁路人”及家属,很少有铁二代或者铁三代。
腾空进行时 “老铁路”们在铁轨边吃饭留念
春意渐近,二七新村内废弃的轨道上铺满了油菜花,两边是层层叠叠的低矮楼房,铁轨的尽处则停着一列永不达到的列车……刻满了铁路印记的二七新村曾是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闭塞的环境,固化的格局,使得二七区块被远远抛在了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后面。
为打造精品城市,2014年8月31日,金华市婺城区政府公布了二七区块旧城改造房屋征收范围图,征收房屋建筑面积约62.74万平方米,被浙江省省长李强称为“浙江省棚户区改造规模最大的区块。”经过大半年的征询签约,2015年3月24日,二七区块进入了腾空阶段。
趁着明媚的春光,王玉文老人一家开始收拾东西。不日就能搬入新家,老人在高兴的同时,却难掩心中淡淡的离别愁绪,“已经习惯了在这里生活,附近的都是四十多年的老邻居了,大家签的都是不一样的地方,以后相见就难咯……”
有别于昔日的热闹,顺着铁轨一路往前走,记者发现路上的人已然寥寥无几,偶尔有几辆满载着家具的小货车飞驰而过,多处楼房已人去楼空。铁轨的尽处就是“铁路大饭店”,实则是一个逼仄的小食铺,虽然简陋,但饭菜可口价格便宜,不少食客都慕名驾车而来,昵称它为“铁路大饭店”。
“老板娘你这店也快搬了吧?”在等餐期间,有铁路工人忍不住跟老板娘搭话,感慨道:“都吃了十几年了,这回还能吃到,也不知道下回还能不能吃到呢?”也许,在他们看来,城市的风景与日俱迁,过眼即逝,唯有记忆中的味道,就如同故乡田野上吹过的那阵风,香醇甘冽,清晰如昨。(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