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自贸区外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央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主任王振营4月10日在“自贸区改革与人民币的国际视野”圆桌讨论会上详细回顾了改革历程,并表示政策施行一年多来,在将定价权完全交给市场的同时,实现了“存款不搬家、利率不上升”,市场得以平稳过渡。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一跃。央行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总体顺序是:先贷款后存款,先外币后本币,先大额后小额。目前,我国的外币存款利率仅剩一年期以内的小额外币(等值300万美元及以下)存款利率没有放开。
央行于2013年11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在条件成熟时,放开区内一般账户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2014年2月26日,宣布从3月1日起放开自贸区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上限放开后,自贸试验区将在全国率先实现外币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
王振营回顾说,在《意见》发布到正式放开利率这段时间内,央行上海总部做了周密部署。首先要摸清市场情况,构建风险防控机制。在确定时间窗口后,开展了压力测试。制定了实施意见,建立了包括利率监测、调整备案、临时管制措施在内的风险管理机制。要求金融机构在在政策发布前提交风险自评估报告和风险防范承诺书,签署利率定价自律公约,完善利率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综合利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窗口指导、自律机制等,守住风险底线。
其次,要建立并依靠市场秩序自律机制开展工作。在上海金融学会框架下,专门成立金融机构市场秩序自律委员会。自律委员会15家理事机构的外汇存款占到全市的73%。自律委员会制定了自律公约,参与试点实施方案的制定。3月1日试点实施后,自律委员会及时研究并协商处理了市场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3月1日试点实施后,自律委员会及时研究并协商处理了市场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
在政策施行前,针对金融机构做好政策宣讲和窗口指导。2月21日,召开有42家主要银行参加的政策通气会,解读试点政策,听取意见建议。2月27日,召开有15家自律机制核心成员参加的利率工作联席会议,要求在利率定价方面负起市场责任。指导金融机构完善对自贸区客户的定价方案,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在评价改革成效时,王振营透露目前自贸区外币存款的利率水平与政策实施前基本持平,与区外没有形成价差。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意识增强,下调了存款利率议价门槛至10—50万不等。到2014年6月26日,区内美元活期和3个月以内的存款议价起点平均为35.4和38.5万美元,便利了企业的资金管理。
此外,外币存款的规模平稳增长,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跨区跨行存款搬家现象。储户方面反应平静,自贸区开销户数量保持稳定。新增存款大部分都是企业存款,增量主要与新设企业到资有关,储蓄存款变化较小。可以说,试点实现了“平稳过渡,自我定价”的预期政策目标。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