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3个月,中国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毕业“大军”,今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为历史最高:一边是经济减速提质导致相对“缩水”的岗位数量,一边是亟待打破创新“壁垒”的创业呼声。
作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针“强心剂”,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3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表示,要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
这意味着,“新兴”、“创新”将成为青年创业的“金钥匙”。从“就业”走向“创业”、再到“创新创业”,加速“制造”向“智造”的转变。
以北京为例,在福布斯中文版最新发布“2015年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中,创业涉及O2O、游戏、可穿戴、智能制造、物联网、媒体、互联网金融、软件等热门领域。
北京有13名创业者跻身榜单中,大部分是中关村科技企业的创新创业者。
然而面对创业,青年创业者尤其是毕业生均面临创业资金缺乏、融资困难、管理经验不足、运营成本高等诸多“壁垒”。
对于“创新”创业,许多青年还认为当前环境存在问题,包括政府法规不配套、产业配套能力薄弱、办公条件不匹配等。
在今年的两会上,如何让“创新”创业成为“常态”,梳理出转型阶段中国创新所需的元素和土壤,也成为了两会的焦点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省长李希曾表示,真正的创新不是‘管’出来的,不是一厢情愿地扶持出来的,也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培育创新“土壤”在政策制定层面需要改变。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CEO李彦宏则提出创新研发机制,将传统“相马模式”的科研机制,转变为“赛马模式”的市场机制,改变官方主导创新项目的模式。
对此,14日西安开幕的“第三届陕西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上,陕西省副省长张道宏指出,青年创新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部门的共同协作,完善、改善创业环境。
作为该“创新创业大赛”的优胜者,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管委会主任刘宇斌给出了丰厚“奖励”:发挥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微软等国际IT巨头云集的技术优势,帮助优秀项目与市场对接,全力“孵化”优秀创新企业。
给创业环境“松松土”,将“掣肘”变为“机遇”,青年“创新”创业者们,最终会凭一己之力给出答卷。(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