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与宝坻区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16日举行,来自京津专家欢聚一堂,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解决北京“大城市病”。国外经验表明,在中心城市周边30至70公里的空间范围内规划建设新城,积极承接中心城市功能疏解,实现城市功能再配置,是解决中心城市“城市病”的有效路径。
他认为,天津宝坻区距北京70公里,处于大城市周边新城(卫星城)建设的空间范围内。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率先推进,北京与宝坻之间的交通联系将更加便捷,形成“一小时通勤圈”,这为宝坻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基本条件。
宝坻地处京津唐三市中心地带,距京津唐中心城区和京、津两大机场及天津港均在1小时车程内。
天津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表示,宝坻承接和对接首都产业外移需处理好三个关系:既要借力首都资源,也要助力首都发展;既要引进外部资源,更应激活内部要素;既要完善硬件设施,更要优化服务环境。
周立群说,首都作为人才、科技等方面的高地,其优质资源对于天津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京津冀协同发展,绝不仅仅是北京的产业转移以及北京的功能向外部扩散。作为首都,北京自身创新能力的辐射、科技产业高端化以及现代服务业高级化也需要依托于周边,生态环境方面更是如此。
他认为,首都发展和北京新定位对区域的依赖性增强,其拥堵和环境优化需要在更大空间化解,北京的发展阶段已经由被动的控制城市规模转向为主动的疏解和削减过度集中的城市功能,诸多功能需由周边城市补充或承担。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和推进,宝坻步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天津宝坻区区委书记陈浙闽称,目前,天津宝坻已确立了“打造京津联动发展桥头堡、京津冀城市群重要支点”的总体发展战略,并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重点围绕承接首都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开发建设了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京津新城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北大京津科技园、清华紫荆创新产业园等功能性载体等。
陈浙闽表示,要坚决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进一步找准定位、演好角色。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休闲康体、养生养老等产业,使宝坻成为京津安全放心的菜篮子、米袋子,成为城市人享受田园生活的好地方等。
本届研讨会由天津宝坻区人民政府、天津市环渤海经济研究会共同主办。(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