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国民众第一次接触到“负面清单”这个词儿,就是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两年前,当第一版共计190条的“负面清单”出炉后,外界曾一度有过关于其“版本过长”的争议,不过谁都无法否认,也是它,第一次让中国民众见识到“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要义。
至此之后,上海自贸区不断有创新政策出台。用一个不甚恰当的比喻,它就好比一只“金鸡”,不断地下着“金蛋”、孵化小鸡。
小到具体政策调整,如外资准入的“审批制”到“备案制”;大到一揽子金融改革方案的出台,上海自贸区一直为中国经济改革扮演着“先行先试”的开拓者角色。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怕不成熟、有风险,因此在自贸区‘试验田’内先试一下,”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这样看待上海自贸区的定位。
事实也确如其所言。目前,上海独享的“试点”越来越少,相当多举措经由上海自贸区的“孵化”推广至全国。
“除涉及法律修订等事项外,在全国推广包括投资、贸易、金融、服务业开放和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的28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广6项海关监管和检验检疫制度创新措施,”在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上海自贸区有过这样明确要求。
当然,上海自贸区这块“试验田”里出产的还远不止这些。去年年底,中国国务院决定在广东、天津、福建再设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园区,并将上海自贸区的范围扩展至陆家嘴金融片区、金桥开发区片区和张江高科技片区。此举意味着,中国从南到北四大自贸区的改革开放新格局即将形成。
至此,中国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终于在“扩大路线图”的出台后,攀上又一个高峰。
对于全国来说,自贸区本身就是试验区,真正的用意和目的是可复制、可推广,“试验的最终目的是带动整个国家层面上的深化改革,”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龚柏华对中新社记者说。
而对于上海来说,“先行先试”所激发的创新意识与改革胆识,也为下一步的攻坚克难带去希望。
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就曾不止一次地公开表示:“自贸区改革要依法有据地进行,但是自贸区改革创新的精神不仅在浦东,在全市都要推广。”
如今,上海自贸区扩围挂牌在即,张江高科技园区就率先披露“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方案中特别强调提升开放式创新程度,立足全球视角配置创新资源,实现自贸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度联动,并就此提出了19项改革措施。
张江高科技园区是第一个在正式挂牌前,抛出重磅改革方案的。与此同时,金桥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沈能亦透露,针对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后金桥开发区的发展走向,日前已建立课题调研组,并初步提出构想。
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到如今的主动探索,上海自贸区带来的还有观念上的转变。
或许就像第十一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朱晓明所说的那样,当下,自贸区是上海最大的创新项目,利用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上海可以博采众长,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创新之路。(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