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重庆农村发生的新鲜事让人印象深刻:如今,财政补贴全程社会化服务,不少专业服务组织纷纷竞标“种地”。社会化服务补贴如同杠杆,撬动的是农业效益之变,既让农民节本增效,又让专业组织成熟壮大。
种地成本高、风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没保障,一直制约着农业发展。社会化服务普遍被认为能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生产标准化水平。但在类似重庆这样的山地丘陵农区,社会化服务也一直面临着成本高、利润低,服务组织成长慢的问题。
从2014年起,重庆在11个区县试点实施财政支持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农业项目按比例给予补助。“有了财政补助,社会化服务市场一下子就活了。”永川区大安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董良勇分析,稻谷育秧、机耕、机插等全程社会化服务平均价格480元一亩,政府补贴一半,农民承担一半。
永川区临江镇种粮大户钟子华流转了300多亩水稻田,他感觉让合作社帮着自己种地很实惠。“如果生产的所有环节都让大户亲力亲为,成本高、负担重。”钟子华说,现在农机合作社提供全程代耕,仅机插秧一项,就比自己雇人插秧密度提高三分之一以上,单产每亩提高50公斤至80公斤。
专业化的社会化服务让大户一定程度上成了“甩手掌柜”,除了田块整理、植保、晾晒稻谷等仍需自己动手,其他环节都能放心交由合作社打理。
在永川区大安街道,二郎坝村农机合作社社长李刚正在查看秧苗长势。他说,别看现在田里都种上了稻子,前些年这些土地撂荒率一度超过20%。农民以前自己种地,如果算上劳动力成本,一亩地要亏损100元左右。现在“财政补贴+社会化服务节本增效”,每亩地能赚300多元。农民不费劲,也能把地种好。
记者采访发现,以前种地一亩倒亏一二百元,现在能赚二三百元,重庆一些地方种粮之所以“红火”起来,靠的就是农业补贴方式创新,“瞄准”生产关键环节,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效益为之一变,使土地重新成为“香饽饽”。
二郎坝村农机合作社今年初花了近20万元新添置20多台农机,李刚对今后社会化服务很有信心。“只要补贴到位,社会化服务发展前景很广阔。现在不少专业组织都抢着帮农民种地,明年合作社力争继续扩大业务规模,让更多农民尝到专业服务的甜头。”他说。
作者:李松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