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制造业:“机器取代人”成风 外迁首选东盟

2015年05月30日 13:24   来源:中国经营报   谭志娟

  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天然气消费量为127亿立方米,下降5.9%;天然气产量同比下降2%;天然气进口量同比下降20.3%。外迁东盟  根据渣打银行的调查,45%受访企业把计划加大自动化设备投入、优化工艺流程作为企业应对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的首选对策。

  当工人期望的工资涨幅接近10%,企业该怎么办?

  在中国的制造业重地珠三角地区,“机器换人”正在成为企业主应对“涨薪潮”的重要手段。

  渣打银行今年开展了第六次年度珠三角制造业调查。调查显示:珠江三角洲今年工资涨幅或达8.4%。工资上涨体现生产率持续改善,随着制造业升级换代,产品的复杂程度提高,而增加自动化投入、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是珠三角制造企业应对用工短缺和工资上涨的普遍做法。

  此刻珠三角的短痛,或成为中国经济转向长期可持续增长模式的组成部分。

  机器换人

  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等城市。2014年该区域生产总值达到6.72万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同比增幅达到7.7%。

  然而,广东省商务厅去年底到今年初的摸底调查显示,只有20%的外贸企业预期2015年订单有所增长,预期订单下降的企业则达到40%以上。

  与贸易形势的悲观预期相对应的是仍在不断攀升的员工工资上涨预期。渣打银行在2015年2月底到3月底之间针对珠三角制造企业调查发现:与去年的调查相比,受访企业预计工资上涨幅度在10%~15%之间。2015年平均工资涨幅预期是8.4%,高于去年的8.1%。

  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广东省制造业一线工人人均工资早在2013年就达到了4.6万元,是10年前的2.9倍。

  “使用官方CPI作为物价平减指数,2015年预期实际工资涨幅约为6.8%,高于2014年的6.1%和2013年的5.8%。”渣打银行报告执行人表示,实际工资增长持续加快应该能为家庭消费提供重要支撑,在今年中国经济减速背景下,这一点的积极意义可能被忽视。

  经营的压力面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机器换人”提上了日程。

  在佛山顺德,一家制冷设备公司的生产线上,空调遥控器的生产环节原先需要7名工人,在采用自动化工业机器人之后,所需员工数降到了2名,同时装配效率比过去提高了1.5倍。

  “为了应对‘用工荒’,我们今年初提前采取了应对措施。即首先是引进了一批机器,一些岗位采用机器自动化操作而减少人力操作;其次是提高工作效率,一个人干两个人的工作。”珠海一家大型跨国电子企业的负责人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这一趋势,更得到了珠三角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2015年3月底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提出广东全省未来3年将累计投入9430亿元,引导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

  2014年起,东莞市政府连续3年每年安排财政资金2亿元,用于鼓励企业“机器换人”。满足属于重点示范推广项目、使用莞产设备等条件后,单个项目最高资助金额可达500万元。

  据公开资料统计,从2014年9月截至今年第一季度,东莞市收到实施“机器换人”有效申报项目505个,项目总投资42.6亿元,其中应用生产设备达7亿元,预计可减少用工34378人,产品平均合格率从89.3%大幅上升至96.6%,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一成,每年可产生销售收入达291.6亿元。

  “劳动力成本和工资水平上升虽然给制造企业带来挑战,但却体现出中国生产率改善和产品复杂程度提高。同时,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有利于中国提升制造业价值。”渣打银行制造业报告总结道。

  不过,仍有一些企业经营者还在观望。“玩具行业的科技含量低,很多工艺操作仍需手工完成,因此很多玩具厂家很少采购自动化设备。”广东省东莞市茶山百乐玩具厂负责人陆利明对记者透露,玩具行业很难做大,现在他也考虑“两条腿”走路。在办玩具厂的同时,还注册一家新公司,准备销售如高端耳机在内的电子产品。

  外迁东盟

  根据渣打银行的调查,45%受访企业把计划加大自动化设备投入、优化工艺流程作为企业应对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的首选对策。

  但是一个要正视的现实却是,愿意进行投入改进的往往都是大企业,因为上述比例在大企业调查样本中的比例达到了70%以上,而与之相对的,在中小规模企业中,仅仅只有36%的企业青睐“扩大资本设备投入”。

  这些企业打算如何应对眼下艰难的现状呢?

  企业外迁,确实也是他们的备选选项。据调查显示:今年的受访企业中有20%表示计划向内陆迁厂,较去年的28%有所降低。另外,11%的受访企业计划向海外迁移。

  考虑外迁的企业则主要集中在低端制造领域,如纺织、制衣等。

  对于青睐向中国内地迁移的企业来说,广东周边省份,如距离珠三角相对较近的湖南省和广西省是首选目的地。对于计划外迁以降低成本的企业而言,越南和柬埔寨是首选,其次分别为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

  “国内人力成本较高,市场空间不大,因此一些企业选择迁向增长速度较快以及人力成本较低的越南等国家。”一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专家对记者分析称。

  根据公开资料统计,2013年东盟人口年龄中位数约27岁,较中国的年龄中位数估测值32岁明显年轻。据联合国数据预测,未来几十年东盟劳动力规模亦将持续增长,2010~2030年东盟劳动力人口或将增加7000万。这几乎是同一期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规模。

  2015年计划将工厂迁离中国的受访企业中,36%的企业称新厂址将建在越南。25%的企业选择柬埔寨,选择孟加拉国和印度尼西亚的企业各占10%。

  受访企业估计将工厂迁往越南平均节省成本将超过19%,而迁往柬埔寨将节省20%的劳动成本,与之对比,将制造基地迁往中国内陆省份将节省不到16.8%的成本。

  而从迁厂备选目的地看,纺织、服装和鞋业是越南出口主要领域,占越南出口总额的比例约达24%。柬埔寨和孟加拉国纺织品出口比重同样较大,比例分别约达80%和70%。

  “这表明与现有供货商在地理上相邻近是企业迁厂考虑的除工资水平较低以外的主要因素,此外企业考虑的重要因素还有基础设施配套情况和是否易于找到熟练劳动力。”渣打银行报告执行人称。

  “像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具有人力成本低与市场等优势,一些消费品在当地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商务部研究院海外投资研究中心李志鹏博士对记者表示。

  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企业累计在东盟国家投资总额为352.1亿美元,2014年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为58.8亿美元,增长2.5%。

  进入2015年,前4个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实现非金融类对外投资2143.7亿元,同比增长36.1%。其中,对东盟直接投资增速同比增长了62%。

  在这组投资数据的背后,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中国企业考虑转向东盟建厂的同时,当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同时为中国的基建企业提供了商机。

  对多数经济体尤其是欠发达经济体而言,打造基础设施硬件以解除发展瓶颈,并为鼓励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创造合适环境是关键。

  但据亚洲开发银行数据显示,东盟经济体基建投入资金规模仅占该地区GDP的4%,较1980~2009年间平均6%的投入比例有所下滑。

  普华永道报告显示,东盟国家未来十年的基础设施投资巨大,印尼投资额可达1650亿美元,泰国达585亿美元。

  正在紧张筹备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就瞄准了这一市场。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近日在新加坡发表公告,各方已就《亚投行章程》文本达成一致,并将在6月底在北京举行《亚投行章程》签署仪式并拟于2015年底正式运行。

  不过,李志鹏同时指出,这些国家也存在一定政策风险,不同的东南亚国家面临的风险也不一样,像新加坡、马来西亚与泰国等国家整体营商环境还可以,投资风险相对较小。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