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副市长:拥抱"创时代" 5年40亿招贤才

2015年06月15日 17:16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王勇 ●高汇

郑州市副市长黄卿表示,郑州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

  郑州正在抢占先机,拥抱“创时代”。

  5月28日,以“创新创业,引领未来”为主题的郑州(首届)国际创新创业大会暨全球众筹峰会(下称“创新创业大会”),引来社会各界的关注。包括美国、以色列、德国、日本在内的23个国家的80多家企业,以及国内200多家投资机构和上市企业,1000多家科技型企业参加了此次创新创业大会。

  在大会开幕式上,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分别与启迪控股公司董事长梅萌、企巢新三板学院院长程晓明为创新创业(郑州)联盟和河南新三板学院揭牌。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后危机调整和构造期,我们也因此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卿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时,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潮的到来,使创新创业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事实上,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抢抓这一重要发展机遇,河南省提出了“聚焦中心、多点支撑、抢占先机”的战略。而作为省会城市,郑州则提出了“打造郑州适合创业、适宜创新的国际型创新创意之城”。为此,郑州制定了一揽子扶持政策和计划,包括产业发展的“4+6”定位、“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等。

  “对郑州产业发展具有奠基性、战略性、支撑性的特别重大项目及团队,我们实行‘一事一议’,最高可给予1亿元项目产业化资金资助。”黄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郑州还准备用5年左右的时间,从市财政拿出40亿元,通过“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政策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人才与科技相互助益、创新与创业紧密结合、企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

  上述人才引进计划规定,对突出人才进行分红或股权奖励,其租房将免三年房租,买房将报销50%,就医享受绿色通道服务,适龄子女入学还可享受优先安排或录取等政策。

  梦想很大,郑州将如何落实?如何激发全社会快速拥抱“创时代”?对此,《中国经济周刊》专访了郑州市副市长黄卿。

  2018年创新创业者突破10万

  《中国经济周刊》:郑州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定了哪些政策?

  黄卿: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我们根据自身基础和发展目标制定了“引外、培内、育苗”并举,积极组建或引进精干、高效、专业化的建设运营团队和创业服务机构,同时启动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出台了科技人才“1+7”政策。

  其次,我们继续推进了郑州大型仪器平台建设,为创新创业营造便利化、低成本的研发环境。5月1日,《郑州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管理办法》已经正式实施。

  还有一些即将出台的政策,比如为充分激发在郑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和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郑州市政府将联合省教育厅、科技厅、人社厅共同出台《关于鼓励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关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也正在研究,预计很快出台。

  《中国经济周刊》:您能否透露一下郑州对于科技创新政策的预期目标和具体的时间表?

  黄卿:我们计划用2到3年的时间,在全市建成 20 个综合体,总面积(包括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配套公寓和服务设施等)400 万平方米以上;入驻企业超过3000家;引进培育50个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20个创新团队;建立一批研发机构和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使综合体成为我市高新技术研发与创新产业的集聚地。

  到2018年,我们希望形成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等多层次的创业服务平台,全市创新创业载体数量达到200家,载体面积突破1000万平方米;投融资渠道更加畅通,全市服务创新创业的投融资机构达到100家,累计服务科技型企业3000家;孵化培育一批创新型小微企业,并从中成长出能够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每年新创科技型企业超过1000家,科技型企业总数突破10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0000亿元;创业群体高度活跃,以创业促进就业,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创业服务机构达到500家,创业导师达到1000人,科技创新创业者突破10万人。 

  《中国经济周刊》:创新创业综合体的概念是怎么定位的?

  黄卿:创新创业综合体具有科技企业孵化、创业培育、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科技投融资服务、人才集聚和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可以为创业者提供从事业到生活的全方位服务。通过政策集成和统筹规划,使创新创业综合体具有“特殊的制度创新、特别的政策支撑、特定的区域载体、特有的功能体系”,实现创新功能、创业功能、产业功能、辐射功能的融合发展,成为创新创业的主要载体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持续动力。

  《中国经济周刊》:郑州下一步推进创新创业的主要举措是什么?

  黄卿:郑州市将以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运营为主要抓手,强化要素创新、功能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我市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

  我们将以“1211”工程为载体,打造以郑州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统领的“一区多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格局。“1211”工程的具体内涵是,到2018年,建设20个科技产业园区,培育科技型企业10000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0000亿。同时以“十百千万”工程为主体。到2018年,培育10个百亿级、100个10亿级、1000个亿级科技型企业,使科技型企业总数发展到10000家。

  其次,我们将实施“1311”工程,也就是到2018年,建设10个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构建30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好10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带动作用,建成1000万平米科技企业孵化器。

  5年内拿出40亿元引进人才

  《中国经济周刊》:郑州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不足是什么?是否存在发展瓶颈?

  黄卿:要发展,就会有难点,我们必须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郑州创新综合实力和创新支撑发展的能力相对较弱,突出的问题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效应不明显,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高端创新资源如大院大所太少,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力、带动力不强。

  郑州的创新资源集聚和协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技术转移、科技金融、创业孵化等服务主体发育不成熟,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倾斜配置的政策措施和运行机制还不健全。

  《中国经济周刊》:“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是最具代表性的扶持政策,您能解读一下它的“含金量”吗?

  黄卿:“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政策包括《郑州市关于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实施意见》1个主文件和《郑州市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实施办法(暂行)》等7个配套文件,形成了“1+7”政策体系。

  “1+7”政策体系,内容涵盖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管理、科技创业企业家培育、激励分配机制、安居保障、社会保险和医疗保健、生活服务保障七大方面。该政策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操作性, 5年内,郑州市将拿出40亿元财政资金,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团队引进和培育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可以说这是郑州市历史上含金量最高、分量最重、最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

郑州准备用5年左右的时间,从市财政拿出40亿元用以引进创新创业人才。

  2018年实现1000万平方米创业空间

  《中国经济周刊》:下一步,郑州重点发展众创空间的措施有哪些?

  黄卿:郑州市将实施众创空间倍增工程,大力发展包括互联网创业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创业综合体在内的梯级创新创业载体,构建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形成适合各类创新创业需求的生态圈。

  我们计划到2018年,实现创业空间规模达到1000万平方米,比2014年增加一倍。加强创业功能提升,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中国经济周刊》:郑州市哪些产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特色产业?

  黄卿:未来将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汽车与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文化创意旅游和新材料、生物医药、铝及铝精深加工、现代农业及食品加工、现代金融、高端服务业等“4+6”战略主导优势产业,航空经济、大数据技术、智能化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实现产业跃升。同时,我们还将围绕创新创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新业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中国经济周刊》: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支持创新创业,郑州在融资方面有哪些措施?

  黄卿:创业资金是制约创新创业的主要瓶颈,也是决定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郑州市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完善“两金一扶持”的政策环境,充分利用郑州市各类政府基金,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投融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资金的前期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活动。(记者 王勇 ●高汇)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