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对“一带一路”概念理解的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再次成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的重要议题之一。6月27日,“创造并共享长期投资回报: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的可持续与弹性标准”主题论坛举行,着眼“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探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的可持续路径。
论坛主持人、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指出,“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提出的国际发展战略,在日趋迅速的全球化进程当中,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多领域的合作显得更加迫切。“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给中国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寻找新的发展契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带来了很多机会。
与会专家也一直认为,中国的绿色经济议程和人民币的国际化可能为全球资本市场,特别是基础设施和设备带来长期回报,并与其它多个国家共享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增值。尤其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创立,将在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和基金的协作方面扮演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三十年将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性时期。”与会专家提出,以此为背景,基础设施的提供者(投资者、生产者和承包商)和使用者将根据基础设施价值链重新定义自身的能力和角色,基础设施融资将诞生全新的模式。
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
但与此同时,风险也随之而来。“风险来自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环境的不同。”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的短期挑战在于如何利用一个成功的项目来获取可持续的投资回报;中期挑战则在于如何吸引国际融资资源,尤其是适宜的独立投资者以确保长期资金。
基于“长期”、“可持续”的内在要求,可持续能力和弹性将成为决定基础设施融资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以论坛为契机,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设备监理协会、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人民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等机构也将在未来共同探讨可行方案,用以解决这两个挑战,并以此为途径创建新型融资模型。
GIB全球基础设施巴塞尔基金会副执行总监卡特琳娜·施耐德-鲁斯
吴昌华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更多地将技术、资本、产业、产能等加速融入全球市场,在国际大家庭中谋求共同成长、共同增长。
在全球合作视野下,GIB全球基础设施巴塞尔基金会副执行总监卡特琳娜·施耐德-鲁斯也表达了对贵州的期许,“通过对基础设施投资可持续路径的有益探索,贵州将有机会更多地引进来自周边国家地区的投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交流互信将更有利于贵州融入“一带一路”共同发展的布局当中。
GIB全球基础设施巴塞尔基金会和贵阳市政府签署合作意向书
论坛上,主办方GIB全球基础设施巴塞尔基金会和贵阳市政府就未来基础设施项目的可持续与弹性标准应用,签署了合作意向书。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