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东男子捞出疑似千年乌木:共44根 被警方暂扣

2015年07月02日 16:50   来源:北京晚报    

惠州东江江底挖出的木头。《羊城晚报》供图

  记者昨天从广东惠州市惠城区公安分局获悉,惠州男子林某从惠州东江流域芦洲段打捞起重约50多吨的阴沉木(俗称乌木),初步估算这批乌木在水下已埋了近千年。林某准备进行买卖交易时被村民举报,随后警方于6月30日晚连夜将这批乌木运回了惠州市惠城区公安分局办案中心暂扣。警方经过调查,根据有关法规解释,林某等人不存在违法行为,公安机关不予立案。

  出水

  雇人江底捞出55吨木头

  2014年底,林某从东江渔民刘某某处获得消息,刘的渔网在东江江底经常遇到木头,“每次都要下水去把网拣出来”。今年3月,林某和刘某某约定,一起将江底的木头捞出来。

  此后,林某等3人共同出资雇潜水员、动用渡船等机器打捞。在约两个月内,接连打捞出44根、重约55吨的木头。“当时就觉得很激动,认为可能小赚一笔”,比较大的3根木头被沉在岸边,多数木头被搬上岸。

  暂扣

  村民举报警方介入调查

  此后,林某四处寻找买家。6月28日,林某邀请一家具厂老板来看货,他的渡船将对岸的一些木头运到了芦洲镇的码头。在该码头附近,当地村民发现林某等人与他人谈判售卖木头,村民认为江底木头是国家财物,于是报警。此后惠州惠城区芦岚派出所对林某等3人进行调查,同时暂扣林某等人运出来的木头。

  6月30日晚,两辆货车先后抵达惠城区公安分局办案中心,一辆吊车先后将林某等人打捞出的木头吊运至空地上。记者当晚在惠城区公安局办案中心院里看到,地面上已经停放有几十块大木头,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重的海腥味。记者仔细观察发现,这些木头都只有裸露的躯干,上面已经没有树皮,用手敲打,感觉木质紧密,部分材质乌黑呈碳化状。现场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懂行的人看过,其中大概有几根是古木头,可能有上千年的历史。

  释疑

  警方称 打捞者不违法 不立案

  林某等人打捞古木的行为,是否涉嫌违法?昨天,惠州惠城区公安分局法制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警方是28日晚上接到当地村民的报案,称有人在当地的码头盗卖树木。当地派出所赶到现场发现码头上堆放了众多老树木,于是将林某等3人传唤至派出所调查。经初步调查,林某等3人承认老树木系从东江河底打捞起来的。随后,警方向惠城区相关部门汇报后,依法对该批树木进行暂扣。警方根据上述法律对“有人盗窃国家财产”的报案不予立案,也不会追究林某等人的责任,因为“他们没有违法”。

  无主埋藏物属国家财产

  林某不解,自己和朋友出资约3万元捞到的木头,为何能被警方暂扣?为何不能属于打捞者所有?该负责人解释,经调查,该批木头属于无主之物。根据《民法通则》以及《物权法》的相关规定,这批树木为埋藏物,应属国家所有。因此,警方根据政府部门要求,暂扣了该批树木,依法依规。

  昨天,林某的朋友李某称,乌木这类财产应视为无主物,而无主物的归属应适用法律的一般原则,即“先占原则”:谁先占就归谁。对此,广东省凯扬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波介绍,《民法通则》遵循“凡是法律规定不属于个人所有的,一律归国家”的立法逻辑。而无主物“先占先得”的观点即使到了诉讼阶段,也较难获得法官支持。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地理教研员周顺彬介绍:“树种是否材质坚硬,是否有汛期或泥石流,是否有较多淤泥”,这三条是乌木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在广东,除东江外,北江、珠江等多条河流均有发现乌木的历史。

  昨天,惠州惠城区文广新局局长刘少辉介绍,对于这批阴沉木的价值认定,尚需广东省考古研究院专家的认定。据《羊城晚报》 《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