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屏边县烈士陵园。
30多年来,烈士廖友文的墓一直没有亲人祭扫,儿子对他的记忆也早已在岁月的流逝中淡忘,直到有一天王军生的出现——
为烈士找回被“遗忘”的父子情
夏日清晨,云南省屏边县烈士陵园内苍柏肃立。王军生像往常一样,又来看望长眠在此的老战友。
36年前,王军生曾与他们一起在南疆战场出生入死。一次战斗中,一枚炮弹落在离王军生不到3米的地方。生死关头,几名战友挡住飞来的弹片,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这些年,王军生没事的时候就会到陵园转一转,陪烈士们叙叙旧。
在烈士廖友文的墓碑前,王军生一边上香、点烛、敬酒,一边轻声地说:“老廖,你放心,你娃儿廖军我找到了,夫妇俩在我公司上班,一切都很好。”
王军生的话语中,包含了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
战友廖友文牺牲时,留下一个不满3岁的儿子廖军。其妻一年后改嫁,廖军则与爷爷相依为命、艰难成长。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生活窘困,廖军一直没机会前往烈士陵园祭扫,给父亲磕头尽孝。爷爷去世后,年仅17岁的廖军便远走他乡,打工为生。
30多年过去,父亲只是廖军脑海中的一个概念。他甚至还曾怨恨过父亲,觉得是父亲把自己丢下,让他从小失去家庭的温暖。
王军生得知此事后,感到一种锥心的痛。他告诉记者,是什么让烈士的儿子遗忘了自己英雄的父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思考!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为烈士找回被“遗失”的父子亲情。去年3月,他联系几名老战友找到廖军,带着他一同来到屏边县烈士陵园扫墓。
廖军告诉记者,当他走进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时,一种自豪感、神圣感油然而生。在廖友文的墓碑前,廖军第一次从王军生他们的口中了解到,父亲上战场时和战友们聊得最多的是自己,牺牲前最放不下的也是自己。听着听着,廖军泪如雨下。
第一次给父亲上香、磕头,让那早已疏远的父子亲情,在廖军的心中渐渐复苏。
王军生了解到,廖军夫妇长年在外打工,家庭条件并不好,几个孩子也都寄养在亲戚家里。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王军生动员廖军全家迁至昆明生活。他多次到地方民政部门协调,按国家优抚烈士的相关政策规定,为廖军一家人申请了生活补助。
在王军生的帮助下,廖军的3个孩子不仅在昆明办理了入学手续,每月还会收到他提供的学习补助。廖军夫妇进了他的公司上班,一家人从此结束居无定所的日子。
这些年,王军生帮助过的战友、烈士亲属有数十人,可在他心里还有一个遗憾,屏边县烈士陵园中至今还有不少烈士没有家人前来祭扫。他衷心地希望,全社会都能行动起来,关心帮助那些祭扫有困难的烈属。
■本报记者 程必杰 通讯员 严 源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