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京津冀生态涵养区协同发展

2015年07月15日 00:00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市第8期区县局级领导干部研修班 底志欣

  在京津冀协调发展、非首都功能加快疏解的背景下,平谷区与相毗邻的天津市蓟县、河北省三河市和兴隆县(以下简称平三蓟兴)立足于生态功能定位,积极推动小区域的协同发展。推动这四地的协同发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先行试验意义。

  平三蓟兴区位相接、生态互通、体量相当,四地的协同发展有着“三优一补”的较强可行性。

  一是“毗邻而居”的空间优势。平三蓟兴地理位置相接,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四地城市中心之间的距离,都在70公里以内;面积、人口等相对接近,处在同一个量级;京平——津蓟高速、京秦高速、密三路、102国道、301国道等道路相连,交通便利。二是“山水相连”的生态优势。平三蓟兴的山地、河流、森林相互连通,特别是泃河贯穿四地,其流域面积占到四地国土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四地可以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性,在水资源分配、水污染合作治理、生态补偿等方面探索建立流域生态合作保护区。三是“齐头并进”的后发优势。平三蓟兴各自经济总量在所属省市所占比例不大,基本在1-2%之间(兴隆略低些),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转型压力小、空间大,具有突出的后发优势。与京津冀的其他区域相比,协同发展先行先试的成本较低。四是产业结构上具有互补性。从近几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所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平三蓟兴的产业结构相似性高,互补性强。通过科学的协同发展规划,能够将各自的资源转化为合作的优势,实现四地的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

  平三蓟兴协同发展的具体路径如何设定?我们认为,应以打造中小城市群为抓手,以构建首都生态屏障、建设生态友好型产业集群为重点,有序配置,稳步推进。

  一是打造中小城市群。根据区域平衡发展理论,疏解中心城市和中心城区的承载力,有必要把平三蓟兴打造成为连接京津冀的中小城市群。利用平谷被确定为国家发改委“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宜居宜业”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契机,优化四地在产业分布、生态环保、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布局,实现平三蓟兴城市群对非首都功能的有效承接。二是构建首都生态屏障。平三蓟兴立足生态涵养功能,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打造首都绿色屏障。四地依托泃河进行整体的生态保护,建立统一的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机制,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合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力争成为京津冀跨区域生态合作的先行区。三是建设生态友好型产业集群。要以生态友好型产业为产业选择的门槛,加快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向“生态产业、生态城镇、生态居民”的转型发展。

  具体来说,一是坚持规划为纲,理顺功能定位和产业方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引下,加快编制《平三蓟兴协同发展五年规划》,制定交通、生态、产业等专门规划,理顺四地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的发展机制,避免同构性、同质化和重复建设。二是坚持服务为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从交通一体化入手,实现交界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探索推进市场流通一体化,逐步培育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人才市场。三是建立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建立“京津冀生态涵养区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协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和矛盾。建立联通四地公共事务信息平台,对涵盖四地发展的政策制度、重点工作、民生民情等信息实现共享。加强联合执法体系建设,探索跨行政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