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数字道出京津冀在区域协同创新中的窘境。
北京科技资源密集,每年超一半技术成果辐射京外地区,其中去年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就达3475项,成交额达到83.2亿元,增长16.8%。北京社科院副院长赵弘给出的数据却显示,在北京现在技术交易当中,河北和天津加在一起大概仅占本市对外输出的技术里面的4.4%。
“技术输出是一个递减的关系,越远应该越少,越近应该越多。”赵弘说,但北京技术输出却大多在京津冀以外“落地开花”。
同时,京津冀加起来各类园区300个左右(河北5个国家级高新区、6个国家经开区、196个省级开发区。天津1个国家级高新区、6个国家经开区、31个市级开发区),但园区间还有功能重合、协调性不高的问题。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下,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活动尤其需要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界限,避免区域中出现孤岛。”市政协科技委调研后认为。
其实,三地在创新体系中各有优势,北京技术原创能力突出、科研成果丰富,天津有先进研发制造基地的优势,河北有产业转型的创新需求,构建跨行政区的区域创新集群有很好的基础。
科技委调研后建议,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天津自贸区协同创新发展。推动中关村、天津自贸区、滨海新区政策整合,联合打造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
在此基础上,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委员提出,应率先建设京津冀国家级协同创新先行示范区,建立以“科技资源服务平台+企业孵化培育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重点的全程科技服务链。
中关村作为创新创业最活跃的高地,尤其要发挥引领与辐射作用。市政协科技委调研后建议,将中关村的海淀、昌平、石景山三个分园(或行政区)合并设立中关村科技创新特区,主动争取国家科技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在中关村进行试点。打造京津冀科技成果数据库,实行科技报告和科技成果登记制度,筛选一批技术先进、前景良好、战略性、前沿性强的科技成果在三地进行应用示范和推广。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