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小叶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沿岸中心城市的带动下,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在中国经济稳增长中具有“定海神针”的作用。
10月11日-12日,以“共建长江经济带·共享发展新机遇”为主题的长江流域园区与产业合作对接会开幕式暨长江发展论坛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在为期两天的对接会上,长江发展论坛、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圆桌会议、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合作研讨会等一系列议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来自各省市的代表、园区企业的负责人和高校的专家齐聚一堂,就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相关话题展开了深度交流和探讨。
作为中国区域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长江经济带体量最大、最有增长潜力、具有引领示范作用。2014年,长江经济带的GDP总量为28.5万亿,占全国的41.6%。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解读说,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增长每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就会导致全国的GDP上升或下降0.4个百分点。
黄汉权指出,在长江经济带的对接合作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比如,长江经济带区域梯度发展的差距,为产业合作带来了空间。2014年,下游地区的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中游约在7000美元左右,上游则在5000-6000美元的水平。差距就是机遇,“产业就像水一样,两边有差距,才能够流动,交流合作才有空间”。
但他也不讳言建设长江经济带过程中的挑战。比如,长江各省区的发展定位并不明确,存在无序竞争的局面。在调研中黄汉权发现,目前各地提出来的产业发展的重点或主导产业还是有比较多的雷同,多集中在电子信息、汽车、石化、新材料等领域,还没有形成“错位发展”、“互补”,或者形成产业链之间的对接。因此,他呼吁,要加强顶层设计,避免产业布局的雷同或恶性竞争;要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还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推进机制。
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表示,长江经济带的关键点应为三个字:“通”、“联”和“升”。“通”指的是水道要通,即利用好自然资源的优势;“联”指的是构建立体的交通网络;“升”指的是将平原地带上升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原,并产生联动效应,将中国整体提升上去。因此,要建设好长江经济带,就要有“共饮一江水”的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在长江经济带中,上海自贸区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自贸区综合研究院专家组成员张晖明教授总结了五大核心概念,即窗口、示范、平台、基地和枢纽。
张晖明解释说,通过自贸区,我们拥有了透视国际市场的窗口。“做企业就是要看到落差,过去我们看到的是劳动力成本差,区域土地的结算差,今天看到的是制度的落差。”企业将这种“差”如何转换成利益和收益,是自贸区给予我们的重要启迪。
此外,自贸区还提供了市场化、法制化的人才环境标杆,决定了投资者对于未来的新预期。自贸区还提供了金融贸易和结算货币外资账款体系的平台,以及金融制度和金融产品创新的实验区。
那么,自贸区如何服务长江经济带的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呢?张晖明指出,通过各种形式和内容的输出和对接,使地方和企业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进入贸易区。比如,自贸区和各地大企业、行业协会之间,包括发展目标和发展机会的对接,基础设施的对接,金融与市场成长的对接等等。
本文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