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物流产业是徐州市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之一,也是徐州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淮海经济区八大中心”之一。
2014年,全市物流产业完成营业收入1860亿元,增长17.7%。其中公路货运量为1.7亿吨,公路货运周转量405.75亿吨公里,均居江苏省第一,是排名第2位南京市的2.3倍,超苏锡常3市的总和。
公路物流各类优势凸显
从运输量来看,与铁路、港口物流相比,在徐州,公路物流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从公路物流发展的硬件道路通达情况来看,作为国家级公路主枢纽,徐州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6332公里,境内国省干线公路网四通八达,共有5条国道,11条省道,实现徐州市区到各县及徐州至周边城市便捷的干线公路交通连通,市到县均以干线一级公路连接,可达到一小时交通;县到镇、镇到镇及镇到行政村均通标准化等级公路。
京沪、连霍、徐淮、京福徐州东绕城和西北绕城高速公路、宿新、济徐高速公路,全市7条高速构建起立体交通出行网,高速总里程突破460公里,里程数居全国地市级前列。横穿东西、纵贯南北的高速公路网,不仅强化了徐州在国家交通枢纽中的地位、完善了徐州市区和县区的区域路网结构,还缩短了徐州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增强了徐州集聚辐射功能,加快徐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徐州运输营运车辆快速增长也为全市公路物流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2013年,全市共有道路运输业户78838个,道路运输营运车辆85877辆,比2012年增长7.4%;平均每个业户1.09辆车,其中厢式货车和专用运输车辆25953辆,占全市道路营运车辆总数的30.2%。全市100辆车以上的道路运输企业54家,比2012年增长35%。
我市还有徐州中大物流货运有限公司和徐州华气新能源有限公司2家市级甩挂运输试点企业,共有牵引车34辆,挂车55 辆;2013年2家试点企业甩挂运输完成货运量256000吨、周转量为128000000 吨公里,占2家运输企业货运量和周转量的95%、85%。
机遇重叠公路物流蓄势待发
各种机遇也叠加而至。
“一带一路”建设是全国、全省的大事,也为徐州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是徐州继东陇海经济带建设、徐州都市圈建设和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之后,面临的又一历史性机遇。”
徐州在“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定位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城市。
徐州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能够提升徐州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区域竞争力,能够把徐州打造成为欧亚大陆桥上重要的增长极,能够发挥徐州交通枢纽的功能,便于徐州深度地参与国际合作。
此外,从全国经济版图来看,“淮海经济区”位居全国东西连接、南北互通的枢纽地带,是沿海经济带和陆桥经济带的结合部,在全国经济整体格局中,地位重要。
淮海经济区联络处发布的2014年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数据显示:“淮海经济区”土地总面积17.8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86%;2014年末户籍总人口1.29亿人,占全国的9.45%;2014年20城市共实现GDP总量4.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5%,高于全国2个多百分点。
一直以来,实施跨区域城市群规划与协同发展,是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推向深入,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城市群”承接东西、连接南北的战略价值开始凸显。
物流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徐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称,按照徐州淮海经济区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布局,我们将以物流为纽带,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对接中西部,实现东西联合,建设打造辐射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的国家级综合物流枢纽城市;依托“粤苏皖赣四省物流大通道”,联系东南部,实现南北互动,加快实施“广货北上、苏货南下”战略;强化区域合作,进行物流信息资源互联互通,逐步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快构建淮海经济区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通过多措并举,将徐州打造成为国家级区域性物流中心。
依据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以及与制造业配套发展的要求,重点扶持发展多式联运、公路物流、城市物流配送、大宗商品物流、物流信息和新技术应用以及制造企业物流配套等一批对区域物流系统建设有影响的重点项目,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加快公路物流服务载体和货运信息平台的建设,完善城市配送体系,加强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体系的有效衔接,建立起能支撑起人们消费需求的城市配送物流体系。
以现代化交通枢纽为依托,建设大物流园区与大物流中心,重点打造区域性物流载体,设立区域性物流分拨中心;依据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区位优势并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基地,形成物流产业的集聚效应,确立徐州国家一级综合物流枢纽城市的地位。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