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改委主任解读通州行政副中心建设

2015年11月26日 04:34   来源:京华时报   王硕赵鹏孙乾翟烜黄海蕾

  核心区重点实施301项重大项目

  “昨天下午,北京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会议结束后,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接受集体采访,对《建议》内容进行了解读。

  卢彦表示,为加强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核心区的服务保障能力,“十三五”时期将重点实施301项重大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项目;为高水平建设市行政副中心,将推进297个重大项目建设。”

  □核心区建设

  301项基础设施和环改项目

  卢彦解读

  加强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核心区的服务保障能力。《建议》要求,要着力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不断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十三五”时期,我们将重点实施核心区301项重大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项目,一是轨道交通、城市道路、停车设施、市政管线等基础设施项目,二是胡同街巷环境整治、压减燃煤、绿化等生态环境项目,三是文保区风貌保护、文物修缮、历史水系景观恢复等旧城风貌保护项目,四是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文化体育等居民生活改善项目。

  疏解服务大型企业留住京味

  事实上,“十二五”时期本市核心区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在环境整治、文保项目修复,以及城市“瘦身健体”等方面,让市民感受到了一个又一个惊喜。如今走在二环路旁,除了高架桥灰色的桥墩,分隔带花红叶绿的草坪和树荫下鸟语花香的街边公园更加显眼。围绕着已建成的环二环城市绿廊,“晨歌暮影、金台秋韵、龙潭鱼跃、左安品梅、永定祥和”等景观节点,让工作生活在首都核心区的市民不仅有“绿化”,相比以往更有“文化”享受。东城区高标准建成的总长16.1公里的城市慢行系统,为市民增加了休闲健身娱乐的公共空间。

  2014年东城区按照“传承文化、全面激活、整体规划、提升环境、创新模式”的原则,在前门东区搬迁居民220户,清理抢占房屋5100间、7万余平方米,修缮3个试点院落,实现了前门东路、正义路南延和三里河绿化景观带的环境提升。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搬迁居民205户,南广场竣工亮相,北广场基本完工。

  为了推进核心区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东城园目前已完成空间布局调整和机构整合,去年135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1200亿元;东城区还成功引入了40家金融服务机构。

  东城区还成功打造高端要素市场,使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落户,并与北京石油交易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东城区去年还淘汰老旧机动车超过2.47万辆,完成7329户“煤改电”工程,使得主要污染物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8.5%。

  考虑到环境脏、人挤人的小商品市场整体环境脏乱差问题,已成了城市发展的瓶颈,今年小商品市场、批发市场的疏解、调整转型已成为首都核心区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仅东城区今年年底前就将再关停现有小商品市场数量的一半。百荣世贸商城二期、永外城文化用品商城两家市场年底前将腾退市场面积共计13.6万平米。今年全区腾退市场面积将超过15万平米。

  不仅如此,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首都核心区还会继续加强历史风貌保护,编制整体保护规划,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体制机制,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留住老北京的记忆和乡愁。

  核心区还将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大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工作力度,坚决退出“五小”等低端产业,清理环境脏乱、安全隐患突出的各类市场,乃至主动服务大型央企及民企,争取将其新增业务和新设企业在核心区落地。

  □京津冀

  推动冬奥会筹备融入京津冀发展

  卢彦解读

  “十三五”时期,要紧紧把握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发挥比较优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区域良性互动。一是加快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建设。二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到2017年,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部消除。到2020年,公交专用道超过500公里,市郊铁路超过8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超过900公里,京津冀城际铁路超过1300公里。同时,要围绕2022年冬奥会,加强与河北省的协调配合,推动冬奥会筹备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秘书长、教授杨开忠说,世界级城市群有美国东北海岸、五大湖沿岸、日本东海道地区等,中国未来也一定会出现世界级城市群。城市群所囊括的资金流、物流、商流、人流、信息流等内容,决定了这个区域对全球价值的分配和控制作用。同时,世界级城市群还要有全球消费示范引领的作用。目前中国具备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有三个: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京津冀政治和文化优势明显,长三角则是金融、贸易优势突出,究竟哪个区域能率先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还未可知。

  杨开忠说,全球支配力来自城市群的竞争力,本质就是生产力。生产力越高,企业盈利就越高,民众的收入也会越高,生活水平就会提升。这就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带来的红利。另外,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也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的升级,例如道路、医疗、教育、文化设施等,民众在这些地方提升的过程中,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服务,“新机场的建设和冬奥会的举办,都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推手”。

  未来将建轨道上的京津冀

  京华时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京津冀三地的断头路主要有京台高速、京秦高速和首都地区环线的密涿高速。按照卢彦昨天的表态,到2017年,这三条高速将全部打通。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副院长陈艳艳教授认为,无论是打通断头路还是开行城际铁路,北京“十三五”交通规划都体现了京津冀的大背景,不过,未来京津冀交通的主体还是依赖集约化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她提到,此前北京市交通委曾提出要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这种方式符合城市群交通规划理念,即按照出行距离、出行时间、出行频率等不同交通需求,通过国家铁路干线、城际铁路网、市郊铁路、城市轨道等不同层次的轨道方式和高效衔接,满足城市群之间不同出行人的需求。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民最大关切

  卢彦解读

  生态环境是当前人民群众的最大关切。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生态环境重大项目建设,让青山绿水蓝天常在。一是实施绿化及环境建设重大项目,包括城市休闲公园和公共绿地、平原地区绿化造林、湿地恢复、永定河生态廊道、张承生态功能区、京津风沙源治理、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国家公园建设等。二是实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新建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槐房、通州张家湾、碧水等再生水厂。三是实施世园会、世界休闲大会等重大活动相关项目建设,提升周边环境水平。

  以上重大项目都过了三道“筛子”:一是经过《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筛选,这些重大项目都不在禁限范围之内。二是经过市场化筛选,纯市场化项目或者社会化运作的项目(如PPP项目),由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需要财政资金支持的领域更好地发挥作用,主要是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公共服务项目。三是经过“高精尖”标准筛选,尤其是产业项目要符合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发展要求。

  同时,要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围绕这些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形成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一条龙的产业体系,紧抓核心环节、关键环节,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所谓“高”就是能够代表国家参与国际激烈竞争的、体现国家资源掌控能力的“高端产业”,“精”就是能够为“四个服务”助力添彩的“精品企业”,“尖”就是能够体现创新创造、引领潮流、可在其他地区复制推广的“尖端商业模式”。

  生态改善联防联控区域协同

  环保专家、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说,生态环境治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污染的治理,二是生态破坏的改善。从污染治理来看,如果是城市各自为政,单打独斗,效果肯定不好。比如大气治理,PM2.5造成的污染,多是区域污染,城市与城市间相互影响,不可能一个城市去单独治理,必须联防联控。水的方面也是这样,北京作为海河流域上游,排放污染物沿途会污染河北和天津,所以,要想改善海河流域水质,也必须上下游协同共治。生态改善更需要联防联控,否则将事倍功半。

  彭应登认为,京津冀协同治理生态环境还可以实现多种效益。我国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小康的指标包括经济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安全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等,在中国,这些指标最短的一块就是生态环境指标。

  “建成全面小康,不仅是城市的小康,还包括农村的小康。”彭应登说,由于以前城市和乡村二元化发展体制,导致城市和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也不同步。现在到2020年还有5年,如果只改善城市环境而不改善农村环境,那是不可能实现全面小康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会让京津冀城市里面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也会带来三地农村环境的同步改善。

  协同治理北京发挥牵头作用

  京津冀协同治理生态环境,怎么协同?在大气治理方面,京津冀联防联控为今后整个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了借鉴。彭应登说,在京津冀互动中,除了环保部协调外,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起步早,技术、管理水平相对成熟的北京起到了牵头作用。

  在大气治理方面,京津冀研究建立“2+4”核心区的结对合作机制。北京与廊坊、保定,天津与唐山、沧州分别对接,重点在资金、技术方面支持河北四市,落实重点工程项目,共同加快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步伐。今年,北京市安排约4.6亿元资金支持廊坊市和保定市的大气污染治理(各约2.3亿元),主要用于削减燃煤。此外,天津也安排了4亿元支持唐山和沧州的大气治理。

  □通州行政副中心

  新建综合三甲医院等项目

  卢彦解读

  加强通州行政副中心及其他新城重大项目建设,提升通州行政副中心和其他新城的承接服务能力。在通州建设市行政副中心,是我们优化城市功能布局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工作,基本出发点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最终的目标是落实好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提升“四个服务”水平。为高水平建设市行政副中心,将推进297个重大项目建设,包括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与中心城区联系通道、公共交通、能源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污水、垃圾、河道治理、园林绿化等生态环境项目,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等教育文化项目,以及新建综合三甲医院等医疗卫生项目。

  市委规划《建议》要求,“十三五”时期,要提升新城综合服务功能,吸引高端要素聚集和中心城区人口迁住,因此,要统筹推动新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项目建设,为形成城市功能由中心城和新城共同支撑的格局创造良好条件。

  副中心配套建设稳步推进

  据介绍,运河商务核心区的建设稳步推进中。截至今年,通州运河核心区规划土地基本全部上市,规划商务北区地下环隧、综合管沟及地铁等地下市政交通工程均已完工。

  目前,位于通州潞城镇郝家府村的新城行政办公区棚户区拆迁已经完成100%,规划设计方案正在制定中,待规划设计完成之后有望开工建设。

  此外,通州运河核心区地下环廊规划总长度达到7.16公里。目前,地铁M6号线、下穿水乡区的东关隧道、商务北区的环隧管廊、核心区景观路北关大道等基础设施工程均已完工。

  广渠路二期全线约12公里,其中,广渠路二期东四环至东五环段全长5公里,已于2014年1月1日通车。而东五环至怡乐西路约7.5公里的路段,将全部采用高架桥,预计明年“十一”前通车。届时,加上此前已经通车的东四环至东五环段,广渠路二期将实现全线通车。且全线免费通行。这也是继京通快速路后的第二条由市里通往通州的快速路。

  记者获悉,在3平方公里的通州新城核心区启动区内,规划设计的60多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90%已经开工建设,预计到今年年底,80%将可以完工。明年将陆续投入使用。

  据介绍,这个地区的开发已经全部开工建设,一共有16个大项目落户。到今年年底将有10多座100多米高的高层封顶。未来将承担疏解首都商务功能的任务,也是通州行政副中心重要的商务配套。

  >>对话·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颖慧

  通州需突破公共服务的短板

  京华时报:为何疏解首都核心功能要与建设城市副中心结合起来?

  朱颖慧:北京发展面临各种问题的直接体现是中心城区承担的功能过多与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的双重矛盾不断叠加。“单中心”“同心圆”式向外扩展的城市空间布局是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矛盾的根源。

  这种格局使政治、商业、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等城市核心功能都集中在中心城区内。比如北京二环内有20多个中央部级机关、100多个局级机关以及北京市市属250多个单位,有多个商业中心,都强化了中心城市的“磁力”作用。

  在这个背景下,打造城市副中心,有效疏解城市中心区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对于缓解交通、环境和各项城市设施的负担,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京华时报:“集中力量在通州建设行政副中心”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反映了何种信号?

  朱颖慧:通州行政副中心是北京重点打造的城市格局,也是北京置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考虑,通州是北京面向京津冀的门户。用迁动行政机关来发展通州行政副中心,也算是京津冀指挥中心的前移,表明了北京市主动作为的态度。

  京华时报:通州担此大任,需要从哪些领域着手建设?

  朱颖慧:将通州打造成为北京行政副中心,就是要建设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次级中心,要具有相对完整的城市功能。这就意味着,通州建设行政副中心的前提是其他功能的完善,特别是公共服务的功能提升,这是目前通州发展的短板,也是必须要突破的领域。

  京华时报:从硬件设施上呢?朱颖慧:从根本上来说,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和建设北京行政副中心的内核是高度一致的,都是要提高区域服务首都发展大局的能力。通州建设行政副中心要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为目标,而现代化国际新城的建设更要凸显其公共服务的功能,不断提升通州服务首都发展大局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的能力。

  特别是要加快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稳定、适度超前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内外交通畅达的能力,强化副中心与中心城区以及周边新城的交通联系,这是通州建设行政副中心的一个重要前提。

  最重要的是,行政副中心的建设,必须实现工作和居住功能的统一布局,而不是功能割裂,否则只能陷入“城市病”转移的僵局。

  京华时报:搬迁行政事业单位是否就是万能药?

  朱颖慧:通州行政副中心建设也是国家的重大战略,要有高于地方利益的国家级项目。通过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带动新城发展,已经被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但相对于首都发展的大体量而言,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率先启动搬迁只能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要真正达到做“外科手术”的效果,还需要在重点区域和关键领域选取一批重点工程、国家项目集中突破,带动其他首都功能有序疏解。

  京华时报记者王硕赵鹏孙乾翟烜黄海蕾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