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南部商圈。 资料图片
“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作为首都北京的东大门,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北京市通州区长期以来地位特殊。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大战略的启动实施,这里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日前召开的北京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明确在通州建设市行政副中心,2017年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迁入取得实质性进展。展望“十三五”,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将如何建设,通州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带动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
发挥示范作用,未来将带动中心城部分功能疏解至通州
在通州建设北京市行政副中心,既不是简单的政府机构搬迁,也不是一般化的新城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强调,这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工作,基本出发点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最终目标是落实好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提高“四个服务”水平。
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介绍,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要求,市行政副中心功能定位主要是有序推动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转移,同时带动部分文化旅游、商务办公等功能向市行政副中心疏解。目前市行政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选址方案正在编制过程中。
“市行政副中心建设主要是要发挥对疏解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好地凝聚全社会的共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王飞介绍,到2017年,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迁入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远期将带动约40万人疏解至通州。与此同时,市行政副中心及周边乡镇现状村庄共有166个,未来市行政副中心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多规合一,集中建设区内村庄尽量全面实现城市化。
对通州而言,除了承接北京核心城区疏解的使命,本地也有人口调控和产业疏解的重任。
通州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崔志成说,长期以来,通州区深入落实北京市的总体要求,按照“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工作思路,狠抓人口规模调控和结构优化。未来,通州将按照区域发展的实际实施更严格的举措开展人口规模调控,同时将通过提升产业层级、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大力促进职住合一。
长期探索实践,期望形成北京东部的“反磁力”系统
随着“市行政副中心”定位的明确,通州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在介绍北京“十三五”规划制定情况时说,为高水平建设市行政副中心,将推进297个重大项目建设,包括四大类: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与中心城区联系通道、公共交通、能源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污水、垃圾、河道治理、园林绿化等生态环境项目,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等教育文化项目,以及新建综合三甲医院等医疗卫生项目。
不过,通州的“崛起”并非“仓促之选”,也非“临机而动”,反而是瓜熟蒂落的结果。
王飞解释,在通州选址建设市行政副中心是在原有发展基础上的优化,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从上世纪90年代起至今,对通州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经过了长达20多年的探索,经历了从卫星城、重点新城、城市副中心等发展阶段,《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要在通州预留发展备用地,作为未来行政办公用地使用。
从通州的区位来看,建设市行政副中心也有利于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通州位于长安街延长线东端,在首都机场和北京新机场的连接线上,又面向河北、天津,位于京津发展轴和京唐秦发展轴在北京市域内的交汇点,区位条件优越。北京市六高四新产业空间格局中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区位于亦庄新城和顺义新城,通州位于其联系的中间地区,也有助于整合联系东部地区的产业联动发展。
王飞认为,无论是过去作为北京东部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还是如今作为市行政副中心,都是要发挥通州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同时成为北京东部服务京津、面向环渤海区域的综合服务中心,结合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优化,形成“反磁力”系统。
走向互联互通,规划面向区域的开放交通系统
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交通支撑是关键。“十三五”期间,结合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发展建设对交通出行的需求,通州将规划形成面向区域的开放交通系统。
崔志成介绍,目前通州的综合交通规划已纳入北京全市交通总体规划,各项重点交通设施建设也已经全面展开。“道路交通方面,通州当前的路网密度为3.54公里/平方公里,城六区是5公里/平方公里。我们未来的目标就是要高于中心城区的标准,‘十三五’末城市路网密度要力争提升到9公里/平方公里,达到世界一线城市水平。”
通州未来的五年,一方面要全力构建更加通畅便捷的外部交通网络,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内部综合交通系统。
崔志成介绍,外部交通首先是加强与中心城的联系,“十三五”期间将建成广渠路、观音堂路、徐尹路西延,并打通京哈高速辅路,将京哈高速通州段变更为城市快速路。其次是强化与首都机场之间的联系,推动壁富路提级为城市快速路。同时要加快与顺义、大兴、亦庄等周边新城的快速通道建设。
立足构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更要推进与河北、天津的道路连接。在通州的蓝图上,将实现徐尹路跨河通车,推动将运河大街提级为城市快速路,并向东延伸至潮白新城,推动武兴路提级为区域性通道……一个重要计划是密涿高速建设,将过境车辆特别是大型货运车辆疏解,缓解北京东六环交通压力。“十三五”期间,新北京东站等重要站点以及京唐城际、京滨城际等线路建设都将强化通州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轨道交通也有地铁S6线、R1、R1支、7号线东延、八通线南延等轨道交通按规划实施。
通州内部交通也将更便捷、更现代:通州大外环线、道路微循环改造、轨道交通接驳系统、扩大自行车租赁系统覆盖面等,都已列入计划。
迈向绿色之城,构建生态环保开放宜居的城市环境
“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北京的城市发展目标,通州作为市行政副中心,如何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生态环保开放宜居的城市环境必不可少。
一是水。水是通州的灵气所在,这里是北京市多河富水的区域。崔志成介绍,通州着力构建“三网、四带、多水面、多湿地”的水环境格局,全面开展河道治理,快速改善地表水环境,确保“十三五”末全区河道全面还清,水质基本达到四类,重点水域达到三类标准。
通州还将实施海绵城市示范建设,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加强城市雨水源头减排、分散蓄滞、缓释慢排和合理利用,达到一年一遇雨水“零外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以上的目标;全面达到五十年一遇防涝标准,行政办公区达到百年一遇防涝标准。
二是树。近年来,通州区平原地区造林累计19.3万亩,占北京的近1/5。“城中水绿交融、公园星罗棋布、城外森林环绕、田园绿廊交织”是通州的远景。为此将进一步提升城乡园林绿化水平,大尺度构建区域生态隔离空间,围绕一批交通干道及河流水系,大力推进生态景观廊道建设,加快实施11个大型城市公园建设和4个公园景观提升工程,建设一批小微型公园。行政办公用地的绿地率将不低于45%。
三是空气。通州将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强化各类污染源治理,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实现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达到100%,2020年全区无燃煤,区域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天更蓝,水更清,林更绿”的通州,将成为京津冀大地上的一座“绿色之城”。
加快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产城融合
楼房好建,机构好搬,难点在人。要实现有效疏解,尤其是避免造成新的“职住分离”“潮汐交通”现象,就必须逐步提高通州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吸引力。
市里加速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步伐,通州大力实施“内升外引”战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成为通州“十三五”完善市行政副中心功能、增进人民福祉的一件大事。
最受关心的是教育。通州的目标是,软、硬件建设标准高于中心城区。一方面,引进优质名校,通州负责建设学校,市级名校负责统一管理,探索“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打造本地名校, “十三五”期间将新建幼儿园32个,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5所,力争全区示范高中达到8—10所。
医疗卫生影响广泛。通州“十三五”期间将整建制引进至少2所三甲医院,建成潞河医院等4个区域医疗中心,打造妇幼保健院等3家优质专科医院,并下大力量改善提升乡镇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水平,力争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6张。明年新华医院将确保投入使用,东直门医院东区和第四医疗中心新建工程竣工。
文化生活是城市品质的体现。通州“十三五”将完成文化中心二期、运河博物馆、美术馆等一批功能性文化设施建设,力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和达标率均达到100%,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占地面积达到0.5平方米。通州也将更重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将建成开放瓮城博物馆,推进张家湾、漷县古镇建设,挖掘保护具有通州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个更加宜居宜业、人民方便舒适的新通州,将更好地承担市行政副中心使命,也将成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城建设的示范。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