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灾害救援进入第三天,救援人员在深圳光明新区滑坡灾害现场进行搜救
据央广新闻报道,目前已知的失联人员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几年间,深圳红坳村南面的那座山丘悄然发生着自己的变化。起先因为采石,被挖去一部分山体,之后又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渣土,努力填补着那块空缺。
生活在山脚下的人们忙于生计,他们只是觉得这山体“黄绿相间”的颜色有些扎眼,却从未细想其中的因由。直到有一天,那高高的土堆失去了控制,无情涌入了人们的生活。
54人中逃出了53个
昨天,廖勇军的名字出现在失联名单之中。35岁的廖勇军,是湖南永州人,在深圳市光明新区恒泰裕工业园内的钣金厂已经打了快两年的工。
滑坡即将发生时,他仍在和工友们加班。廖勇军在三楼做着货物整理,停电发生时,大部分工人看也到下班时间,就准备前去吃饭。而廖勇军是公认的做事勤快、头脑灵活,有人推测,他是因前去解手,才误了逃脱的时间。
据廖勇军的工友介绍,其工作的厂里加上老板有54人,目前有53人都逃出来了,唯独廖勇军没有,“打电话通了,都没有人接。”
“他是负责送货的,当时一个人在三楼整理货物,可能没有听到喊叫声吧,我们也是逃出来后才发现他不在。”廖勇军的妻子邓百花本想瞒着家里的母亲,但母亲从电视上看到新闻后,一直打电话询问邓百花。“瞒不住的,我不知道该怎么瞒。”他们结婚三年了,有一个两岁的女儿。
夫妻俩每个月加起来能赚七千元左右,扣除俩人的生活费和房租费两千元,剩下的都会寄回老家。“妈妈身体不好,而且为了给孩子治病,我们还借了贷款。”尽管夫妻俩生活很艰辛,但是两个人一直觉得三个人在一起,是最好的幸福,老天爷待他们并不薄。“整个工厂的人都逃出来了,我不相信就他没出来,我不相信我邓百花运气这么差,那样老天爷就太坏了,太坏了。”邓百花说 。
来自河南固始的夫妻
“为了更好的生活。”这几乎是每个来到深圳的务工者的理由。来自河南的失联人员最多,在这份名单中占据了22个位置,这里面就包括洪念江和他的妻子。
网上的新闻视频中,几台挖掘机正在滑坡后土堆上来回作业,一片泡沫塑料出现在洪念江堂哥的眼前,洪念江来深圳打工10年,这东西和他的生计息息相关。
来自河南固始的洪念江和很多在全国各大城市“讨生活”的老乡一样,靠着废品回收的生意维持生活。几乎每隔一天,洪念江和妻子就要来上一次红坳村。原因无外乎这里废品收购站紧邻工业园,能有不少的废旧泡沫收购。
尽管他们家离此不远,但两个儿子已经习惯了独自照看自己的日子。废品收购是个没有固定时间的工作,哪里有电话打来,洪念江便赶紧上门拉货。一车车泡沫塑料拉回家来,再转卖给别人提炼加工。事发当天,洪念江和妻子前往红坳村的废品收购站,他们将要因为装卸货物的原因,在邻近山脚的位置待上半个小时,而在这个时候高高的土堆垮了。
洪念江和妻子并非疏于对孩子照看,当初选择来深圳,恰是为了给两个儿子更好的成长环境。只是如今,一众亲人看着在滑坡现场那两个瘦小的身影,对他们的前路走向哪里已没了主意。
努力打拼的重庆一家
在滑坡留下的现场上,向太木一直来回走着,他努力寻找着自家房屋位置,他的3个儿女和70多岁的老父亲被困在了下面。
5年前,向太木从老家重庆巫山来到深圳,理由同样无外乎收入上的考量。那时,他已有了三个女儿,妻子却再次怀孕。“说白了,就是为了要个儿子。”向太木最终如愿,家庭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他们选择安家在红坳村,以每月300多元的价格租下一片土地,向太木自己盖起了一间60多平米的铁皮房子。他在外面的建筑工地帮工,有时还收些回来,不论家中有多杂乱,小儿子总是懂事地帮着收拾房子。
向太木的大女儿已经成人,可以独立出去打工。尚在幼年的两女一儿,在深圳当地每学期的学费都要一万多元。向太木咬牙坚持着,“想着再扛几年,就能把他们供出来。”
去年,向太木把70多岁的父亲从老家接来,老人年轻时就喜欢喝酒,向太木的母亲去世之后,情况更是加剧。老人待在深圳,向太木每天仔细照料着父亲的三餐,每顿饭也会陪他喝上一杯,但言下之意,总是劝着老人控制些饮酒。
如今再看自己做出的这个选择,向太木已经有些不敢轻言究竟是对是错,他能确定的只是,自己是出于一片孝心才把父亲接来。
文/本报记者 刘汨 王晓芳 本版供图/新华社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