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今年春运湖北客流预计破亿 武铁新增21对列车

2016年01月11日 16:02   来源:湖北日报   

  24日,为期40天的猴年春运将拉开序幕。湖北省交通厅预计,2016年春运期间,全省铁、水、公、空将发送旅客约1.1亿人次,比去年增长4.12%,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公路8500万人次,铁路2200万人次,航空284万人次。

  湖北省交通厅分析,春运期间我省公路运输将呈现“长途下滑、自驾井喷”局面,总客运量预计8500万人次。因“村村通客车”打通了交通网络“最后一公里”,将激发返乡游子自驾热情,自驾车客流量预计超过8000万人次,宏基、傅家坡、新荣和金家墩客运站发送长途旅客量预计270万人次,同比减少8%。

  为缓解公路运输紧张局面,省交通厅一方面在武汉、襄阳、宜昌、荆州、汉川实行联网售票,并将预售期提前至30天;另一方面依托大数据平台科学分析,优化运力组织和运输衔接,开展“情满旅途”和“暖冬行动”等服务活动。

  省交通厅副厅长谢强提醒广大司乘人员,我省今年将建立春运气象、公路路况信息互通及发布机制,恶劣天气情况下驾驶车辆一定要严控车速、正确使用灯光、勤用喇叭。出行前可通过12122服务热线、FM92.7,“湖北高速ETC”微信等渠道获取实时路况信息。

  省交通厅预计铁路发送旅客2200万人次,同比增长6%。另外,水运约27.5万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

  春运期间,全省航空发送旅客数量将达284万人次,同比增长10%。为应对春运,在汉航空公司近期陆续公布春运期间航班加密计划。国航湖北分公司将加密武汉经烟台至长春往返航班,武汉至珠海、武汉至重庆晚班航班,武汉至素叻他尼(苏梅)、武汉至清迈航班;南航湖北分公司将加密武汉至东京、首尔、曼谷以及澳门、香港、台北的航班。 (记者赵峰、通讯员赵超)

  武铁新增21对列车 最后一趟绿皮车升级空调车

  今日起,全国铁路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增开旅客列车285.5对。调图后,武汉铁路局增开14对长途客车,7对短途临客,客车总对数达482对。其中动车达281对,占比达58.3%。

  武汉铁路局介绍,此次新增了武汉至天津西、沈阳、温州的高铁和动车。其中,到天津的高铁从3对增至5对,时程较过去压缩近1个小时;到沈阳高铁增开1对,全程最快仅需10小时16分。同时,汉口站首次始发开行至广州的高铁,汉口市民到广州乘车更加方便。

  根据铁总公司安排,信阳至深圳西(经过湖北麻城)的1204次普速列车升级为空调快车,这标志着武铁部门最后一趟普通“绿皮车”退出历史舞台。在武汉铁路局管内与京广、京九线交会的西安至南京(宁西线)升级改造成为电气化复线铁路后,全程运行时间将压缩至10小时以内。

  新增的7对短途列车,多为省内宜昌、阳新等线路。为缓解春运热门地区的运输压力,武铁还调整了20对列车编组,其中将汉口~厦门北D3272/3、D3274/1次,汉口~成都东D2259/60次,汉口~宜昌东D5915/6次(临时开行)由单组改为重联,运力较以往增加了1倍。

  此外,全国铁路总公司还将增开郑州至西宁、上海南至韶关东、深圳至洛阳、西安至南京、兰州至合肥等“Z字头”列车。这些车基本上都途经湖北,有望缓解湖北至川渝方向运力吃紧的局面。

  【小贴士】

  今日起,《铁路进站乘车禁止和限制携带物品目录》修订版正式实行。

  修订后,除管制刀具以外的,菜刀、餐刀、水果刀、斧子、射钉枪、防卫器、弓、弩等刀具器具,被禁止携带进站上车;指甲油、去光剂、染发剂不超过20毫升;冷烫精、摩丝、发胶、杀虫剂、空气清新剂等自喷压力容器不超过120毫升;安全火柴限带2小盒;普通打火机限带2个。(记者雷闯、通讯员孟立、易娜)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