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 三地助推产业深度融合

2016年01月15日 10:31   来源:长城网   

  导语:京津冀一体化上升至国家战略以来,由于要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及调整资源合理化配置,越来越多的首都产业面临转型、升级、转移的实际问题,且一些行业面临更为迫切的“走出去”需求。为了更好地落地产业升级和转移,天津、河北各地区也为承接这些迁出产业而摩拳擦掌。

  京津冀产业转移。资料图

    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

 

  25家企业落户唐山汉沽

  1月12日,“走进汉沽、筑梦唐山”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投资说明会暨环渤海家具园入园项目签约仪式在京举行。据悉,目前,入园签约企业已达25家,一期起步园区招商基本完成。

  据了解,2015年,唐山市汉沽管理区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创新年、协同发展推进年活动,以建设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突破,主动承接、吸引京津产业转移外溢,签约项目15个,总投资51.5亿元;落地项目7个,总投资9.56亿元。

  目前,入园签约企业达到25家,一期起步园区招商基本完成。入园项目涉及家具创意设计、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展示推广等多个环节,产业结构完整,生产成本低、效益高、潜力大。项目间彼此互为补充或组团扩大规模,可实现集团化发展,提升整体市场竞争力。

  河北将设京企转移对接窗口促进京津产业转移

  河北省工商局透露,今年该局将深入推进京津冀区域工商注册便利化,在北京市工商局设立“北京转移企业对接服务窗口”,与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员会建立迁移企业联动服务信息互通机制,简化企业迁出手续,促进京津产业向河北转移。

  同时,该省工商部门将按照优势互补、三地一体原则,推动建立适用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推动地区间产业结构优化和协同发展。建立高效便捷的京津企业向河北转移机制,探索商户委托登记等制度。

  另外,该省还将不断建立京津冀地区网络监管、广告监管、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商标专用权保护等监管执法平台,实现监管执法数据共享,协调联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涞水、固安、涿州、廊坊等建京津冀“第一圈层”

  2015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按照规划,京津冀将构建“四纵四横一环”交通体系,打造包括北三县、廊坊、固安、涿州、涞水等节点性城市在内的环首都“第一圈层”都市圈,推进城市建设和产业转移。

  在环北京众多产业新城中,以涞水产业新城、固安产业新城、廊坊北三县众多交通节点上的产业新城为代表的“第一圈层”正在崛起。近日,为了推进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京津冀“第一圈层”,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在河北省会石家庄举行了“2015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签约活动”,一大批重点产业转移项目在活动现场进行了集中签约。数据显示,三地共有51个重点项目达成签约合作,总投资额达到2900多亿元。

  石家庄精准承接产业转移对接京津项目158个

  石家庄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有节奏、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并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总投资14亿元的藁城翼晨高铁产业园、总投资55亿元的京冀综合产业协作示范园、总投资60亿元的正定城市文化园等项目顺利进行。截至目前,全市共与京津对接项目158个,总投资2529.4亿元。

  京津冀三地助推产业深度融合

  举行8场行业专题对接会,对接签约项目多

  “2015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在石家庄拉开帷幕。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次携手河北、北京、天津三地采用“1+3”模式平台,助推三地产业深度融合。

  “政府提供引导服务,市场主导、让企业唱戏,举行8场行业专题对接会,聚焦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和领域,这样的集中对接,效率较高、效果很好。”河北省工信厅厅长邹平说。

  注重创新资源分享和产业生态环境构建

  把创新作为京津冀产业对接发展的第一动力。沧州市政府与北京交通大学合作建设轨道交通暨综合研发试验基地,张家口市政府与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合作建设航空遥感系统项目……此次签约项目中,不少是政府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集中建设一批高水平实验室、科技创新园区、研发中心和技术创新联盟项目。让项目稳得住、发展好,需要不断完善产业发展需要的良好生态环境,分享创新资源,才能让转移项目适应河北“水土”。

  构建京津冀产业协同新平台

  北京平谷和廊坊三河都提出了打造“通用航空产业园”的构想。若是在过去行政区划分割思维的影响下,相邻的两地或许会选择各自打造一个通用航空产业园,发生产业同质化竞争现象。

  然而,这次对接把廊坊市政府和北京平谷区拉到同一条“轨道”上来,两地签约即将合作建设“京冀通用航空产业园”。双方表示,将遵循“共建、共管、共享、共赢”原则,创新载体模式,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首创跨地域通航产业园区,实现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打造研发、制造、销售、运营、维修、培训、展示的通航全产业链。

  搭“多方共赢”平台,加快产业对接协作

  如今,京津冀三地推出多重举措,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做承接产业的准备,在吸引企业目光的同时,如何打造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战略性标志性平台才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主持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要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等;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

  京津冀三地产业转移中的喜与忧

  喜:产业转移成果丰硕

  今年前三季度,北京输出到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2192项,同比增长4.6%。今年前10个月,河北引进京津项目3621个,全省引进的资金47.3%来自京津,达到2748亿元;天津市全部利用内资的43%来自北京和河北。京津冀之间越来越多的投资占比,是三地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见证。

  目前,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已落户河北,2016年将形成年产整车30万台的产能;北京平谷区与河北三河市共建跨地区的京冀通航产业园,吸引50多家通航类研发、运营、制造企业进驻……

  忧:承接地对承接项目出现同质化竞争

  目前河北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97家,各园区对承接北京产业转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纷纷赴北京招商,但由于“僧多粥少”,同时这些产业承接园区大都缺乏清晰的产业发展定位,导致各园区对承接项目“饥不择食”。河北省个别城市下辖的两个县在北京设立的项目招商对接办公室相邻,与北京一些产业项目对接时甚至出现明争暗抢。

  专家认为,《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纲要》虽已出台,还应尽快出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细则,进一步明确三地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各地方也应明确本地功能定位和细化承接产业方向,统筹分类指导,克服产业布局同质化,避免无序竞争。

  (据新华网、搜狐、河北日报等综合)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