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四川一78岁老人被遗弃5个月 3个儿子被判刑

2016年01月19日 13:12   来源:成都商报   王超

  宣判现场,吸引了众多老年人旁听

核心提示

 

  何桂远老人78岁,南充市嘉陵区大通镇人,他有1女4儿,大女儿、大儿子是养女和养子。

  “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高血压性心脏病。”却仍被遗弃长达5个月之久。当地政府曾多次联系老人的三个亲生儿子商议老人的赡养问题,但都互相推诿,收效甚微。

  在被小儿子接到湖南两个月后,南充78岁的何桂远因病死了。

  在此之前,他的3个亲生儿子就他的赡养问题互相推诿,导致这位年老、患病、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老父亲,被几个儿子遗弃长达5个月之久。当地政府不得不负起了一些责任。

  这件令人痛心的事情发生在南充。昨日,成都商报记者从嘉陵区人民法院获悉,老人的3个儿子为自己的不孝行为付出了代价:法院认定,3个儿子对父亲有赡养义务而拒绝赡养,屡经教育,拒绝改正,情节恶劣,已经构成遗弃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的刑罚。

  老无所养:七旬老人被遗弃5个月

  1月12日,42岁的何明(化名)站上了被告席,和他一同站在被告席上还有他的两个亲哥哥。检方指控,他们三兄弟拒绝赡养父亲,其行为构成遗弃罪。

  何桂远老人78岁,南充市嘉陵区大通镇人,他有1女4儿,大女儿、大儿子是无法定收养手续养女和养子,都在大通镇生活,而他的3个亲生儿子早年已定居外省。

  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检察院指控称:2015年4月,何明安排妻子及女儿,将老父亲何桂远从湖南送回南充嘉陵区大通老家,不过,由于老家的大哥何大周(养子)、大姐何秀芳(养女)不愿接手,何明的妻子准备将老人留置在大通镇政府,后经劝阻,老人被送到当地一老年公寓,其妻子在支付一个月的养老费后返回湖南。

  之后,养老院曾多次向老人的子女们催缴费用,但都没有结果。无奈,养老院将老人送到大通镇政府,政府工作人员立即联系老人的子女,但得到的答复是都表示不愿赡养父亲。由于何桂远年老体弱、身患疾病、无人照顾,当地政府民政部门不得不将老人安置在大通人民医院治疗。大通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老人住院期间前后花费5万元左右,均由政府垫付(后由几个子女分摊)。期间,只有老人的养子、养女曾到医院看望过老人,还支付了一个月的生活费、护理费。就这样,3个亲生儿子让自己体弱多病的父亲被遗弃长达5个月之久。

  去年11月前后,大通镇当地派出所和政法机关出面,老人的3个亲生儿子终于一同回到南充,并最终达成赡养协议。2015年11月,何桂远被小儿子何明接回湖南赡养。

  对于3个儿子这样的行为,当地检察机关以涉嫌遗弃罪对老人的3个亲生儿子提起公诉。

  但在开庭的前几天,住在湖南的何桂远老人因病去世。

  亲生儿子:父亲脾气不好

  昨晚,已经返回湖南的何明告诉成都商报记者,2012年母亲去世后,原本在老家居住的父亲被接到新疆随二哥、三哥生活,2014年3月底前后,父亲被送到湖南由自己赡养。“父亲的脾气不好,经常和我吵架,他也经常说要回四川。”何明说,去年4月份,因为和另外几个兄弟姐妹没有就父亲赡养义务达成协议,加上父亲想回四川,自己便让妻子将父亲送回了老家。

  何明承认,父亲送回老家后,当地政府曾就父亲的赡养问题联系过他,但“几个兄弟姐妹没商量好,我也就没有回去,所以最后才出现了这种(遗弃)情况”。何桂远的三儿子也有类似说法。

  大同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老人的性格比较古怪,所以和几个儿女的关系都不是特别好,“在大同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期间,还损毁医院30多床棉絮,老人脾气确实有些怪。”

  法院判决:犯遗弃罪,获刑6个月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从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法院获悉,何明三兄弟对于年老、患病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父亲,负有赡养义务而拒绝赡养,屡经教育,拒绝改正,情节恶劣,其行为已经构成遗弃罪,三被告人系共同犯罪,在犯罪中作用相当,不宜区分主、从犯。根据三人犯罪情节和认罪态度,法院判处三兄弟犯遗弃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一年。

  这起案件的承办法官龚翔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尽管何明三兄弟最后达成了赡养协议,而老人最后也去世了,但三兄弟此前遗弃父亲长达5个月的行为,仍旧构成遗弃罪。昨晚,何明在电话里说,自己目前的心情是五味杂陈。

  (雷悦 记者 王超)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