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6日 雍成瀚)

2016年02月05日 10:55   来源:池州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16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6日在池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池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雍成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工作和“十二五”发展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综合施策,精准用力,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初步测算,全市生产总值550亿元、增长8.5%左右,财政收入95.8亿元、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亿元、增长12%;进出口总额5.1亿美元、增长2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4%、9.5%;节能减排完成省控目标。

  一是着力稳增长,实体经济保持平稳运行。认真落实省、市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市政府负责同志精准帮扶重点企业和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加强一线调度,狠抓政策落地,解决矛盾问题,开工建设红太阳新材料一期等28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超元半导体等30个项目建成投产,全年完成工业投资345亿元、增长14%,新增规模工业企业84家,规模工业增加值178亿元、增长10.6%;20个亿元以上文化旅游项目完成投资30.4亿元,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民俗体验区等4个景区建成开放,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63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78亿元,分别增长12.2%、13.3%。转变支持实体经济方式,整合市本级各类专项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兑现工业、旅游、商贸、农业等产业扶持政策1.1亿元。加大清费减负力度,取消、免征、暂停、降标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项目64项,结构性减税和普遍降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2.8亿元。强化要素支撑,清理盘活闲置低效土地1.04万亩,“工学一体”就业就学试点协议招生(工)1300人,充实国有融资性担保机构资本金2.93亿元,建立“4321”政银担风险分担和补偿合作机制,帮助231户企业实现信贷融资9.3亿元,28家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二次招商盘活资产20多亿元,九华股份在主板首发上市,17家企业在“新三板”、“四板”挂牌,3家企业吸引风投资金1亿元,全年社会融资总量130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新增贷款12亿元、增长5.4%。突出刚性需求,出台促进房地产业健康转型发展的政策,推行棚户区改造“房票”、货币化安置改革,房地产市场保持健康平稳。

  二是着力调结构,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出台“调转促”实施方案,修订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等政策措施,制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及政策,新引进落户电子信息产业项目25个,竣工投产14个;完成技改投资225亿元,增长37%,建成21个“两化融合”项目;设立1亿元创业天使投资基金,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0家,组建省级企业研发机构11个,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24%,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87亿元、增长2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85亿元、增长23%。细化落实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50项重点任务,新增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1个、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9个,成功举办第五届绿运会等4项全国性赛事和综合性展会,与黄山等市建立旅游联合发展机制,开展市域旅游整体营销73场(次),众筹、物联网、互联网+等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加快发展新型服务业态,全国唯一的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电商交易平台落户池州,开启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和“互联网+林业”的崭新模式;电商孵化创业园实现县区全覆盖,引进落户大型电商龙头企业8家,集聚电商创业实体近300户,限上批发零售业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1.1倍;发展各类养老机构79家;新增限上商贸流通企业52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年粮食总产突破70万吨,农业增加值75亿元、增长4%,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108亿元、增长13.5%;建立31个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新建和改造无性系良种茶园10854亩,建设蔬菜基地1000亩,新增“三品一标”认证11个,池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科技部批准;新增土地流转8.04万亩,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2个,发展家庭农场54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79个,建设高标准农田23.8万亩。

  三是着力抓统筹,城乡环境面貌日益改善。《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获批实施。成功争取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5个首批示范项目和8个设计变更项目全面开工,40个社会投资项目全面落实建设技术要求,试点做法被国办信息专题刊发。扎实推进文明创建“十大集中专项行动”,启动实施主城区物业管理“三年提升行动”,完成 3个老旧小区环境整治,一批不文明的顽症明显改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县城规划建设管理“六项行动”初显成效,池州在全省督查考评中位居第3,三县在皖南片评分中名列第一方阵。整合和调动社会资金投入3.6亿元,实施美好乡村建设项目1035个,改造农村危房8800户。宁安高铁、东九高速、望东长江公路大桥南岸接线建成通车,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建设加快。新改建城市道路、管网管线、城市绿道156公里,开工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完成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及大中修122公里、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及村级公路网化工程254公里,加固改造农村危桥101座。解决14.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各类水利建设投资5.3亿元。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治理低电压6831户。建成全国生态乡镇31个、生态村7个,省级森林城镇5个、森林村庄52个。实施232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空气质量优良率94.2%,PM10平均浓度55微克/立方米。人工造林7.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0平方公里。整顿关闭非煤矿山13家,“三线三边”矿山生态恢复治理17家。升金湖成为全省首个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

  四是着力促改革,创新创业活力充分激发。全面实施政府权力、责任、涉企收费“三项清单”制度,清理减少市级行政审批项目25个,全面取消市直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年净增私营企业1949户、个体工商户6730户。调整完善市公共资源交易机构职责,池州列入国家电子招标投标交易平台试点城市。城市污水处理及市政排水设施PPP项目成为全国同类第一个签约运营的示范项目和财政部7个经典案例之一,创造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池州模式”。整合站前区、齐山-平天湖风景区,设立平天湖风景区管委会。完成市卫生和计生、工商和质监、港口和地方海事、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能整合。全面实现“一元化”户口登记模式。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获批实施。加强与央企、知名民企、上市公司、商会协会的对接合作,全年引进规模项目470个、建成投产300个,省级以上园区引进5亿元以上大项目21个,其中10亿元以上5个,(下转A2版)

  开工建设5个,亿元以上省外项目到位资金320亿元、增长7.8%,实际利用外资3.3亿美元、增长10%左右。

  五是着力惠民生,人民群众福祉不断增进。全年民生类支出121.1亿元、增长10.5%,占财政总支出的84.5%,其中省33项民生工程和市10件惠民实事投入资金28.7亿元。创业就业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02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9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192元,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人均年增1000元,“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80元,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即时结算。建立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机制,清退不符合标准的低保对象3588人,符合条件孤儿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市老年公寓二期工程主体完工,新增社会养老床位300张、农村敬老院床位200张,建成农村幸福院51个。保障性住房开工13305套、基本建成13075套、新分配入住9998套,山区库区农村住房保险试点参保35.4万户。启动10个贫困村、400户贫困户光伏电站建设,全市减少贫困人口1.53万人。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评估认定,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188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改善项目,新改扩建幼儿园8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40元,市第三人民医院建成试运营。新增5个中国传统村落、2个全国生态文化村和6个全省首批“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完成10个农民文化乐园试点、315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华龙洞古人类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0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安徽好人榜”。人口自然增长率3.6‰。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年度任务,供销、气象、地震、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档案、保密、地方志、新闻出版、社会科学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第三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六五”普法通过验收,信访秩序规范有序,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食品药品安全、市场供应和价格监管积极有效,应急管理不断加强。市光荣院、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完工,国家安全、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等工作扎实有效。

  一年来,我们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抓手,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政府学法制度、重要文件学习制度、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健全决策程序,依法依规解决复杂疑难问题。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168件、政协委员提案342件,办结率均为100%。深化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建立新闻发布和政策解读制度,回复办理市长信箱、市长热线和网民留言6642条。加强政府预算管理,实行预算公开,厉行勤俭节约,“三公”经费下降12%。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规定要求,严格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建立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落实问责制度,推进审计监督“六个全覆盖”,扎实开展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专项治理,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成绩来之不易。回首“十二五”,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团结拼搏,砥砺奋进,成功战胜多重自然灾害的重大挑战,有效应对“三期叠加”形势下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严峻考验,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

  ——这五年,是我们深入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经济实力跨上新的台阶、转型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上2个百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0.6%,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财政收入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7.2%;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1%,连续5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户数是“十一五”末的3.2倍,工业化率比“十一五”末提高1.7个百分点。江南产业集中区落户我市,市开发区晋升国家级开发区,贵池工业园获批省级高新区,4个园区产值突破百亿元。“两高一首”产业定位更加清晰,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高性能芯片填补省内空白,我市全省集成电路产业副中心地位更加突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比“十一五”末增长5倍,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4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6.5%。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15.2∶46.6∶38.2调整为13.2∶46.1∶40.7。

  ——这五年,是我们扎实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旅游支撑地位大幅提升、特色发展取得重大成效的五年。列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大愿文化园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建成开放,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等一批战略性项目加快建设,新增4A级景区9个,市山县区旅游联动发展初显成效,乡村旅游蓬勃兴起,游轮旅游、航空旅游等高端旅游消费日益升温,接待国内外游客、实现旅游收入分别是“十一五”的3.6倍、4.3倍。旅游与文化、生态、体育、会展、农业融合发展取得突破,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经济、体育产业、总部经济等新兴业态快速成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7%、稳居全省前列。池州荣获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携程年度最具潜力旅游目的地称号。

  ——这五年,是我们创新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美丽池州成为重要品牌、统筹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中心城市加速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跻身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安徽省生态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行列,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质进一步彰显。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三县全部通过国家生态县技术评估,建成59个省级美好乡村示范村。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15%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定目标,大气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两位。

  ——这五年,是我们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有效投入持续扩大、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的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65亿元,年均增长22%,其中工业投资1252亿元,年均增长25%。招商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36个,其中10亿元以上14个,建成投产117个,11家央企、上市公司落户我市。九华山机场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成运营,池州跨入“航空时代”、“高铁时代”,“水、陆、空”立体化交通体系全面形成。国道总里程增加330公里,万人公路密度居全省第2,港口吞吐能力和吞吐量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69倍、1.57倍。水库除险加固恢复兴利库容7000万立方米,城市排涝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进出口总额19.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9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的3倍、2.4倍,池州荣获全国外贸百强城市称号。

  ——这五年,是我们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和法治建设,政府施政行为明显规范、市场主体活力充分迸发的五年。政府机构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等各项改革扎实推进,率先在全省开展风景区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自然保护区联合执法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和村级代理工作站基本实现全覆盖,成为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发展环境最优的城市之一。国有资产、财政性资金、政府性债务实现全口径管理,公共资源配置、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公共资源交易逐步全过程规范,清理盘活国有存量资产30亿元、财政存量资金12.5亿元。新增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主板上市实现“零的突破”,直接融资比重提高到20%。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户数分别是“十一五”末的2.1倍、1.3倍,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比“十一五”末提高3.2个百分点。

  ——这五年,是我们着力推进民生实事和社会建设,基层基础日益夯实、和谐稳定大局持续巩固的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5%和13.5%。民生工程和惠民实事完成投入131.9亿元,解决一批群众多年想办、急需办的民生设施、社会保障问题。新增城镇就业8.62万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形成,社会救助制度全面建立,“一老一小”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住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标准实现翻番。教育、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高等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实现翻番,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建立,建成开放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新增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主城区标准化社区实现全覆盖,群众对民生工程满意率和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感多年居全省前列,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荣获全国信访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各位代表!五年的奋斗充满艰辛,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奋,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顽强拼搏、主动作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池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公安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池州发展的中央和省驻池单位,向在我市创业的投资者、建设者,向给予市政府高度信任和倾力支持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来的奋进历程,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要把池州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始终坚持既定的发展战略,在遵循发展规律中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在吃透中央精神中紧密结合池州实际,保持定力,持久用力,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画到底;必须始终坚持发挥池州的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同向、与池州生态环境相融的产业,夯实城市发展支撑,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带动广大群众创业就业,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始终坚持发挥好政府与市场“两个作用”,政府重在“放、管、服”同步用力,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在池州大地上充分迸发;必须始终坚持加强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强化学习研究,强化使命担当,强化制度建设,严守纪律和规矩,按照市委的部署,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协作,苦干实干,一着不让抓落实。这些经验体会,要在“十三五”工作中继续发扬深化。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倍加清醒地看到,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创新能力不足,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任务艰巨;经济回稳动力和下行压力仍在相持,市场需求不足,企业融资、配套、用工等综合成本居高不下,经济增长基础还不稳固,规模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少数指标实际完成情况与年初确定的计划有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还不高,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加大;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依法行政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解放思想、开放合作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少数干部精神不振、作风不实和能力不足问题交织,党风廉政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要以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

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6日 雍成瀚)

2016-02-05 10:55 来源:池州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