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享是广东省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坚强基石。日前发布的《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总结评估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广东民生投入占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从2011年的63.7%提高到2015年69.6%。财政民生支出占比不断提高,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成效显著。
作为实施二次分配的核心,过去5年来,广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机制不断完善。统计数据显示,5年来,全省各级财政对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累计达到30065亿元,占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提高了6个百分点。其中,5年内全省各级财政对十件民生实事共投入资金8479亿元,2014—2015年,全省各级财政投入底线民生保障资金445亿元,推动我省底线民生项目保障水平跃居全国前列。
“十二五”期间,我省逐步完善了民生保障机制,将民生保障、民生投入等共享内容制度化、可持续化建设。据了解,我省不仅建立了十件民生实事项目遴选机制和资金拨付进度通报制度,建立健全救灾应急资金管理机制,还对基层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了统一整合,在多个市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着力推动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探索为民办事问民意工作等。
与此同时,作为“共享”的另一重要方面,全省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加快推进。2014年,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跃居全国首位,2015年达到7018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高快速铁路运营里程达1360公里,居全国前列。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厦深铁路、广珠城际等一批铁路项目建成通车,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430公里(其中城际铁路145公里),总运营里程达4020公里(其中城际铁路145公里)。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成为全国三大航空枢纽之一,深圳机场扩建完成,揭阳潮汕机场建成使用。“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增旅客吞吐能力2950万人次/年。
持续强化的民生投入,使得越来越多人切实享受到普惠的阳光,共享发展成果。“十二五”期间,我省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均控制在3.5%以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5年年均实际增长7.8%,基本保持与经济增长同步;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省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均继续居全国首位,建成具有广东特色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3.0%;安居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我省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81.47万套,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全面完成两轮“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任务,帮扶249.2万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黄颖川 策划统筹:吴哲
1.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后劲大大增强
公路
2015年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7018公里。
铁路
高快速铁路运营里程达1360公里,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430公里(其中城际铁路145公里),总运营里程达4020公里(其中城际铁路145公里)。
航空
“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增旅客吞吐能力2950万人次/年。
航运
港口吞吐货物量达17亿吨,较2010年增长39%;集装箱吞吐能力达5587万标准箱;其中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于2013年起连续3年超越香港,跃居全球第三位。到2015年底,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150公里。
能源
2015年省内电源装机容量达到1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
2.民生支出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就业
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均控制在3.5%以内
可支配收入
2015年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757元、13360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5年年均实际增长7.8%。
社保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和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完成规划目标的130%、100%、100%,五险基金累计积累8778亿元。社保卡持卡人数达到9725万。
底线民生
城乡低保补差水平在全国排名均提高至第六名。No.6
教育文化体育事业
截至2015年底,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达128.6万人。全省建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37个、文化馆14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599个,各类博物馆209家,农家书屋20106家,文化广场5000多个。
人口卫生
截至2014年,全省各类卫生机构4.8万个,其中医院126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4677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978个;床位、卫生技术人员分别达到40.6万张和58.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