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怎样打造生态文明的绿色经济

2016年02月25日 10:27   来源:解放日报   

  从唐古拉山脉发源,在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6300公里的长江,滔滔江水奔流一如往昔。不过,滋养中华文明的长江流域,它的发展轨迹,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开发历史最久、人口经济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高强度的开发建设和高密度的人口产业布局,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干扰强度越来越大。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强调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明确要用绿色发展理念来打造长江经济带,走出一条发展新路。

  在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上海可以做什么?一方面,上海位于长江出海口,看上去,是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末梢”,长江环境污染时,上海是受害者,环境质量提升时,又成为受益者;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长江经济带经济最发达、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城市,上海绝不仅仅只是“受害者”或“受益者”,在修复长江生态系统、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过程中,上海需要成为举足轻重的推动者和贡献者。

  “上海可以着力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生态环保、交通设施等领域深化与流域省市的合作,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表示。

  ■本报记者徐蒙

  肖林现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金融管理学博士。曾在国务院研究室作为起草组成员,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文件起草。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与资产管理、宏观经济分析与公共政策、战略管理。主持研究100余项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其中《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等10余项重大课题获省部级以上研究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13部。

  既要“快思维”

  也要“慢思维”

  2015年,长江经济带产出gdp30.6万亿元,每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490万元。目前长江经济带已基本形成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为重点工业部门的产业集群。

  然而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指出,近年长江经济带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高强度开发也造成了大量资源消耗,整个经济带土地开发强度高出全国平均开发强度2.5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高达16.2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6.4%;用水总量达2651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为856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用水总量的47.3%和工业用水量的60.8%(2013年数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之一就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目前主要形成由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工产品、钢铁及其相关制品等为主的产业结构,重化工业沿江布局特征明显。高强度开发造成大量资源消耗,整个经济带土地、能源、水资源开发总量均超过全国其他地区的平均消耗强度。环境日益恶化、资源利用枯竭的状况要求下一步的发展要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肖林指出,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去产能”、“调结构”和“制造业绿色转型”同步推进,是优化经济结构的理想目标。特别是对于长江经济带中亟待“去产能”的钢铁、煤炭、水泥、建材等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这些举措更需要同步推进,而生态文明建设,恰是关键一着。

  “所以,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其意义不止在生态本身。”肖林认为,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将环境污染的成本内部化,防止过去高污染低成本的发展模式再次发生,因此,“创新和建立激励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中国制造业绿色升级的着力点”,也是长江经济带下一步的重点发展方向。

  肖林表示,在这一背景和时机下,上海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需要着眼战略全局、切合实际,发挥引领约束功能。上海要用“快思维”做好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统一市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同时用“慢思维”做好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港口岸线资源和安排重大投资项目。

  “‘快思维’和‘慢思维’的本质,是更多地注重进一步处理好长江经济带中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肖林表示。

  从“104”出发

  向“6300”延伸

  建设长江经济的生态文明,修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最根本的出发点在于生态环境,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指出,在长江经济带区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资源环境基础。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球第三大河,拥有占全国2/5的淡水资源、3/5的水能资源储量以及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巨大。长江是重要的珍稀水生生物物种基因库,鱼类资源丰富。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自然生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丰富,生物多样性程度极高。

  上海拥有长江岸线的长度为104公里,约占总岸线长度的1.65%。长江在上海境内流经宝山、浦东和崇明三个区县。长江上海段平均过境水量9335亿立方米每年,是长江黄金水道中通航条件最好、江海船舶密度最大的区段。可以说,上海历史上一步步的发展,始终离不开长江母亲河的哺育,长江的清与浊、流域生态的治理与污染,都与上海息息相关。因此,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是上海的责任,也是上海的未来发展的基础。

  “上海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需要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以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作为底线,把控制和治理长江水污染摆在突出位置,应建立健全长江水环境联防联控机制,构建沿江绿色生态廊道。”

  对于上海自身来说,104公里的长江岸线,每年过境的9335亿立方米长江水,都是保护的重点。着眼当前,上海可以积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

  上海还应积极参与解决长江水污染防治、长江河道疏浚、森林覆盖率下降等问题,保护和修复流域生态系统,推动流域绿色生态、循环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在环保部统筹协调以及unep等组织协调下,上海可以探索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环境监测网络,优化提升区域生态环境。上海还可以研究开展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建立资源有偿使用、环境污染补偿等制度,充分发挥碳交易市场作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上海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不光是将目光聚焦在流经上海的长江水,更要着眼6300公里的整条长江,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进行协调、作出贡献。

  “上海市作为长江流域的下游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一方面作为水资源的受益方有能力为上游地区提供必要的生态补偿,另一方面对长江水资源也有着更高的质量要求。”肖林表示,上海在“十三五”时期,可以主动开展围绕长江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工作的研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建立可行的上中下游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框架。

  在国家层面成立长江流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合作机制的框架下,上海市还应该积极发挥其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可以由上海市政府层面牵头或倡导,成立由企业、行业和产业组织等市场主体为主导搭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合作平台。例如推进成立“长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集团”,探索推进完善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长江流域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市场化机制,推进长江流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作。

  绿色的长江

  背后是高效率的市场

  长江经济带的高强度开发、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的破坏,其背后是更深层的社会经济问题。长江上中下游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重复雷同产业导致要素配置效率不高等矛盾,从根本上影响着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通过促进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增强发展统筹度和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肖林表示。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也是推动长江经济带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最有效途径。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提出,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上海可以充分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着力推进海关监管创新、航运功能拓展、服务平台搭建等工作,深化长江流域改革开放。

  航道畅通和关检直通是眼下的一个突破口。上海可以着力提升“江海直达”效率,与湖北及重庆港口管理部门,突破“江海直达”示范船型关键技术攻关,实现洋山港对“江海直达”船舶预留特定泊位等。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