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第二养护院效果图
枫叶正红养护院内部效果图
枫叶正红养护院效果图
天津北方网讯: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滨海新区60岁以上的老年户籍人口达259781人,占全区户籍总人口的20.88%,养老成了滨海新区百姓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今年,滨海新区将有一批养老机构推进建设并陆续投用,探索养老新模式,构建经营主体民营化、服务功能综合化、服务品牌连锁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服务老年人效益的最大化。
今年新增养老床位600张
滨海新区枫叶正红养护院正在紧张建设中,记者昨天上午在建设现场看到,养护院已经进入最后装修阶段。“枫叶正红养护院是由汉沽盐场医院提升改造而成,将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枫叶正红养护院院长陈孟兰告诉记者,养护院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设床位150张,为自理、半自理、失能、临终关怀老年人提供24小时一条龙护理。
“今年,滨海新区还将动工开建第三老年养护院、汉沽福利院康复中心及河西托老所,争取年内批复兴办养老机构2-3家,新增养老床位600张。”滨海新区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赵光宇表示,作为滨海新区十大民生工程的国办第一、第二老年养护院,贻芳托老所已建设完成,年内投入使用。目前,正在确定贻芳托老所运营主体和第一、第二老年养护院运营管理方案。
“运营方式基本确定以民营为主体。”赵光宇表示,以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多数成为社区里健康老年人打牌、下棋、唱歌、跳舞等休闲娱乐场所,针对不能自理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欠缺,考虑到这一现实,滨海新区探索新的养老模式,计划由民营养老服务企业通过延深服务的方式接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再通过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平台,将服务延伸到老人家庭(包括老年家庭病床),也就是利用已有的设施和人员服务居家养老的养老新模式。这一模式既节约了服务成本,又能体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服务功能的综合化,也便于服务品牌的连锁化发展。
“目前,滨海新区已逐步成为老龄化城区,依托养老院养老已是百姓认同和选择的方式。”赵光宇说,今后新区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服务功能综合化,实现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慢性病管理等一体化养老,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民间资本介入养老服务
记者了解到,截至去年年底,滨海新区现运营养老机构达18家,竣工和在建养老机构14家;总床位量近4500张。但面对老年人口和老年人入院需求激增的实际情况,新区未来几年中养老床位的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满足老年人的各种服务需求,单靠政府投入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政府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大力引进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赵光宇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滨海新区审批兴办民营养老机构11家,目前,爱心、宗胜、鑫诚7家老年养护院正在紧张建设中,总投资超过4亿元,总床位超过1300多张。
其中,位于大港地区的天同医养院,拟采取建筑改造的方式建设养老床位100余张的养老机构,预计年内竣工投用。“通过民资介入,充分发挥国办机构资源和人才优势,向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努力实现国办养老机构社会经济效益的双赢。”赵光宇说。
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
目前,滨海新区60岁以上的老年户籍人口达259781人,其中,60岁到69岁的156204人,70岁到79岁的74224人,80岁到99岁的29325人,百岁以上的28位。而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大部分还将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
“今年,新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头戏还是在居家养老上。”赵光宇介绍说,目前,新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已经基本建设完成,区民政局正在与相关涉老服务公司和社会组织制定服务方案。“政府要先搭建呼叫平台,这是使老人享受规范、安全服务的最便捷、最廉价的信息服务方式。”赵光宇说,通过建立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实现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主体与市场供给主体的全天候信息对接,并可实现市场服务资源的有效培育、整合、规范和监管。
目前,在汉沽地区已经建成养老呼叫平台试点。老人在家中可以拨打平台电话,获得送餐、家政、紧急救治救助等各种服务。待全区平台建设完成后,还将同步建设新区常住老年人口数据库。届时,可以有针对性地为老人提供各种所需服务,并可使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更多更广地延伸至家家户户。
“下一步将通过评审择优的方式确定合作单位,并计划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运营和监管,加快公共养老服务向市场化方向发展的步伐。”赵光宇说。
社区养老引入专业团队
红霞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日前正式挂牌运行。记者在中心内看到,活动设施非常完善,有生活照料室、休息室、活动室、阅览室、就餐室、便利超市等,使用面积达600平方米。
“外表看与其他已有的日间照料中心一样,但有别于以往由街道建、街道管的运行模式。作为试点,中心最大的亮点就是依托枫叶正红养护院的专业服务资源。”红霞里社区居委会主任李颖告诉记者,红霞里老人日间照料中心采取社会资金建设、专业团队服务、民政部门监督指导的方式,把机构养老资源、日间照料、社区居家养老融为一体,将专业的养老服务送到老人身边。
目前,滨海新区已确定5家社区日照中心为改革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滨海新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运营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加快全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机制改革步伐,充分发挥设施服务效能,进一步调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赵光宇告诉记者,近年来,新区通过日间照料中心、配餐中心、社区食堂建设,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上,已形成一批服务设施,其中包括日间照料中心(站)79家。这些传统的街道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站)均位于办事处或居委会里,使用面积小,功能不完善,并且由街道工作人员兼顾服务管理。“在实践中发现,这些资源掌握在街道或社区里,没有更多的人员和精力将它运营好。虽然设施是公益性的,但是如果不发挥作用,就会造成资源浪费。”赵光宇告诉记者,试点开展后,将把专业团队和市场机制引入社区,达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对中心进行考核,合格不合格让老人和家属说了算。
民办投资可进亦可退
按照滨海新区“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区养老机构床位将达到8000张。对此,一些相关专家表示,新区应整合资源,居家养老依托社区。
南开大学教授原新表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将成为未来养老模式的趋势。未来的养老模式应是能自养要自养,对于自养的老人,应给予一定的津贴鼓励。在居家养老的基础上,社区提供无偿或有偿服务,包括饮食、保健和生活服务等。在鼓励民办养老院发展方面,政府应从制度安排上予以明确,使民办养老院获得相应的利润,投资可进入,也可退出。
滨海新区泰达国际养老院负责人认为,事实上,老年人的需求分为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其中共性需求为基本需求,个性需求意味着利润增长点,生活品质的提升,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民办养老机构可以通过进一步开发个性需求,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吸引具更高层次需求老人的青睐。
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关键是要政府支持,需要公共资金的注入来帮助它的运营。所有养老院都是以保障服务质量为出发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办养老院一床难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