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的大鼓吹情结 只为把大鼓吹和八音传承下去

2016年05月05日 14:38   来源:闽南日报   

  杨月龙向笔者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

  每当夜幕降临,长泰县雪美村下宅社的一群大鼓吹和八音民间乐队如期开奏,成为当地村民不可缺少的娱乐节目。乐队的领队是72岁的杨月龙。

  清末民初,大鼓吹由泉州一带传至长泰,慢慢在各个村盛行。1962年,一支大鼓吹乐队到雪美村招学员,17岁的杨月龙从泥巴田里“一听钟情”,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后筹集了5元钱拜师学艺。由于悟性较高,杨月龙一年就学会了8首,师傅便带着他跟团队外出参演。当时表演一次挣一元钱,刚初中毕业的杨月龙很得意。

  1965年,工作后的杨月龙在当地镇中心小学任教,尽管教了语文和音乐两个科目,时间较匆忙,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对大鼓吹和八音的研究和学习,业余时间总要弹上几首,碰到不懂的做上记号,周末骑自行车到15公里外的师傅家中求教。在不间断的学习中,杨月龙学会了哒子、大广弦等十几种乐器,“四管全”在村里小有名气。

  2000年,退休的杨月龙发现年轻一代学习大鼓吹极少,决定在村里办兴趣学习班,免费教授大鼓吹和八音演奏技艺。他在村里破旧的仓库里整了块空地,供兴趣爱好者学习、交流和日常演奏。然而,大鼓吹和八音采用的曲谱——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年轻人难免陌生,“初学者要先学会看谱,并在师傅的传教下才会吹奏。”杨月龙说。为方便曲子的流传和学习,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基础和专业理论功底,尝试将工尺谱翻译成现代简谱。后来,他发现翻译工尺谱并不简单。工尺谱是琵琶弹奏谱,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从那时开始,杨月龙四处奔走求教、校对和修改,完整地翻译了25首常用的曲谱,编订成册供学生学习。由于对大鼓吹和八音学习、研究和传承的专业专一,许多乐团高薪聘请杨月龙出演,均被拒之门外。

  谱子有了,学的人也多了,这时又出现了乐器“不够用”的问题。杨月龙又亲自制作起乐器。“乐器的音质与制作的选材密切相关,工艺也很复杂。”他举例说,仅做一把壳子弦(又名椰弦),就需采集马尾、红木、梧桐板和红竹等多种材质,整个过程要花费一年以上,市场价一把卖到800多元。16年来,杨月龙投工投劳出资,亲手制作了大广弦、椰弦等乐器50多把,免费送给学生和兴趣爱好者练习。目前,他的学生有30多人,年龄从20多岁到40多岁不等。

  如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杨月龙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师傅那边流传的古代曲目,还有300多首需要学习和翻译。”一想到这,杨月龙越发觉得传承工作的艰巨和紧迫性。谈起愿望,他说想成立一个大鼓吹八音研习班,找一个好的场所,拥有更多的乐器,聚集各地大鼓吹和八音爱好者一起来研究和翻译工尺谱,把这一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林少波刘小龙林明凯文/图)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