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与艺术融合 悲情九份渐成台湾必游之地(图)

2016年06月17日 14:12   来源:环球时报   

  图片说明: 九份街巷洋溢独特魅力。张怡然摄

  【环球时报记者 张怡然】在台湾新北市瑞芳区,有一个叫九份的小城,它依山傍海,保留着独特的旧式建筑。别看它的名字朴实无华,这里可是台湾第一部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的影片——《悲情城市》拍摄地,也是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千与千寻》灵感来源地,还是台湾女歌手陈绮贞的歌《九份的咖啡店》创作地……一个小小的九份,以其独特的气质成为艺术家眼中的宠儿,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一探究竟。

  市井与艺术的融合

  来到九份之前,笔者以为充满文艺气息的九份应该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冷”小城,如果有一种颜色属于它,那应该是蓝灰色,安静又略显神秘;来了之后,才发现它有商家店铺、老街美食,街头巷尾人来人往,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很多人家的门口还挂着火红的灯笼,如果用一种颜色描述它,那无疑是红色,温暖又热闹。

  九份的房屋顺应山势,鳞次栉比地盖在一起,狭窄的街道和陡直的石阶,高高低低,弯弯曲曲。行走时,常常会以为走在别人家的屋顶上,或许因此更让人觉得神奇而又充满趣味。

  在窄窄的街道里继续行走,来到最热闹的基山老街,经过老街两边上百家的传统小店,又恍惚重新从漫画书里走到了热闹的人间市井。这条颇有味道的老街,体现了台湾特有的“食”文化,从传统特色小吃到饮品店、民间艺术品店,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一位九份当地的朋友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如果是第一次来九份,一定不能错过九份独特的芋圆,这种纯手工美食,把芋头的香甜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滑润细腻的口感,简直让人欲罢不能。天热了可以吃芋圆沙冰,天凉了就吃芋圆红豆汤。据说,终年不断的海风和雾夹带着海水盐分渗入山坡泥土中,因此这里的芋头特别好吃。

  九份的咖啡店和茶馆也很多,且各具特色,很多咖啡厅都设置了露台。由于九份依山傍海,很多位置不错的露台还能看到壮阔的海景,在这种环境下喝一杯香浓的咖啡或品茗,让脚步随着小城慢下来,真的有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难怪台湾歌手陈绮贞一来到这里,就创作了《九份的咖啡店》。

  “亚洲金都”的繁华与没落

  九份的名字也是有故事的,根据《台北县志》的记载,由于在清领时代初期,这里的村落住了9户人家,每次到市集购物时都是每样要“九份”,到了后来九份就成了这村落的名字。

  另外还有一种流传的说法是,九份一开始被当地人称作“有金子的地方”,而这个发音被后来到九份的广东人听成“九份”,因而沿用至今。九份最开始的繁荣源于被探测到金矿。大概在19世纪末,大批的淘金客蜂拥而至,让这座原本只有九户的小山村迅速地发展成三四万人的小镇,结束了它的平静和荒芜。

  台湾进入日据时代后,日本人及基隆颜氏家族相继拥有九份一带的矿权,尤其在颜氏家族的经营之下,九份进入金矿出产鼎盛时期,同时也在附近开挖煤矿。九份生产的黄金,最多时以吨计算,含金量最高达九成以上。当时,九份大大小小的金矿坑有80多个。入夜后这里灯火辉煌,因此曾有“小香港”和“亚洲金都”之称。

  大约在1957年后,九份的黄金开采开始衰退,最后于1971年正式结束开采。九份的繁荣也因而褪色,人去楼空、老街人烟稀少,喧闹的小镇又归于平静。

  九份“黄金时代”的繁华虽已褪去,但每年都有许多画家、雕塑家、陶艺家聚集在这个小小的山城,缅怀过去,寻求灵感。在去年谷歌的“台湾最新街景热搜景点排行榜”中,网友热搜的台湾景点第1名就是九份老街。

  折射台湾“悲情文化”

  曾经灯火通明、霓虹闪烁;历经金尽人散,沉寂多年,这份起伏让九份多多少少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气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悲情城市》在九份附近取景拍摄。这部获得威尼斯大奖的电影,令人再次留意到这个特别的小镇,也让那份捉摸不透的神秘气质具象了——那就是悲情。笔者认为,这部作品之所以一上映就大获成功,本质上是因为它恰到好处地将台湾文化中的“悲情意识”通过纪实性的影像折射了出来。“台湾文化中悲情意识的形成,与台湾历史的特殊性密不可分”,一名长期从事台湾文化研究的学者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台湾长期与内地的隔离,让很多台湾人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困惑,甚至身陷压制与抵抗、理想与挫折不断冲撞的人生困境。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耕为主的封闭性大陆文化,其特点就在于重家庭、以血统连接彼此。在这种文化心理的支配下,跨过台湾海峡来到台湾的早期移民,不可避免怀有“恋乡情绪”,难舍故土,深藏悲情。此外,台湾在历史上又遭遇了西班牙、荷兰、日本等外族的长期殖民统治,丧失民族身份所产生的苦难和屈辱,使台湾民众内心的悲情意识更加浓烈。于是,几代台湾人的悲情文化,就这样通过一座小城平静地流露出来。九份,它未尝不是一座小岛的缩影。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