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规划中江苏唯一中等城市 镇江为啥没大起来?

2016年06月20日 10:35   来源:现代快报   

  发展中的镇江有时需要“对对表” 现代快报观察员林清智摄

  伯先路是镇江百年老街现代快报观察员林清智摄

  镇江主城区在建的苏宁广场将成江苏第二高楼

  “大镇江你的发展真有点落后了,看看人家盐城。”“余则成”在梦溪论坛深深叹息。

  在镇江网友之家,梦溪论坛有着非凡的影响力。“余则成”是其间比较活跃的一位网友。跟帖的网友七嘴八舌之间,唏嘘和忸怩,点赞和不服……

  更早前,还有过“看看人家南通”,跟帖形态非常相似。

  这些网友在键盘上啪啪敲字,让这种民间的“双城PK”有了一种不甘人后的味道。

  而作为新闻背景,有关镇江的一次城市定位,击中了很多网友的心脏。

  为什么会是镇江

  “不奇怪啊,镇江本来就不算是大城市。”

  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显示的范围包括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共26个城市。江苏入选的9个城市中,南京被定义为特大城市,苏州为大城市,锡通常盐扬泰六市则为II型大城市,只有镇江被定义为中等城市。

  在梦溪论坛上引为“双城PK”对象的南通和盐城,借由城市定位的机会给出了另一种答案。

  为什么会是镇江?为什么镇江被定位为中等城市?

  成为中等城市的理由很简单——划分标准(城区常住人口):50万-100万人。

  如果镇江有超过100万人的城区常住人口,谁也不会把它硬留在中等城市的怀抱里。

  “大镇江”可以在民间可着劲喊,但在中国,不是谁都能叫“大城市”。

  2014年11月,中国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这是一条毫无“商量余地”的硬杠杠。

  现代快报头版报道了“长三角城市群新定位”的新闻之后,有网友在镇江梦溪论坛上晒出当天的现代快报头版,引发热议。

  “从这次长三角城市定位划分与未来趋势的定位看,镇江确实要提起精神搏一搏了,边缘化迹象明显。”现代快报观察员注意到,有些网友担心镇江会被“边缘化”,并反思镇江为何成不了大城市,同时提出了做大做强的建议。而大部分网友则显得很“淡定”。

  “中等城市镇江”,这样的意识早已在很多镇江人的心中根深蒂固。现代快报观察员就这一话题在当地采访了多位市民,被采访者大都声称“很正常”。

  “不奇怪啊,镇江本来就不算是大城市。”在国企工作的市民陈女士认为。

  在医院就职的吴先生则告诉现代快报观察员,标准不同结论就不同,如今热炒的大型城市、中等城市等概念,“其实不必太在意”。

  当然,城市级别高的更易得到资源的投入,这是“争大”的现实因素。说这话时的吴先生,很像一名学者。

  8年前一篇网帖《六问镇江,你究竟对得起谁?》,引发一场大争论。作者阳明子(笔名)是镇江市劳动模范、镇江市第九届十大杰出青年,他因该文引起关注,并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采访报道。

  “刚开始我也有想法,后来想想也未必是坏事。”阳明子告诉现代快报观察员,将镇江定位为中等城市更能保障宜居生活。

  这几年,“镇江人打酱油”多次成为网络热点。

  只不过,这种“打酱油”是写实的行为。镇江人排队打酱油、打醋,一直是城市一景。

  然而,如果把视线拉得更长,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看,镇江真的就应该是一个中等城市吗?

  “这是一个地理坐标和文化坐标都十分突出的‘大城’。一句话,镇江本来就具有大城市的血统,本可以发展得更有想象力。”一位观察者说。

  曾经的“大镇江”

  毫不夸张地说,镇江曾经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大城市”

  地图上,镇江夹在南京和苏锡常之间。

  在镇江市中心的一家面包店,员工薛女士表示,镇江的发展速度跟不上苏锡常,建设规模也没法跟这3个城市相比。不过通盐扬泰被定位为大城市让她不太理解。

  薛女士或许不知道,历史上,镇江曾经有过大发展的黄金期。

  毫不夸张地说,镇江曾经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大城市”。

  6月16日下午,在镇江老城区一座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里,高级经济师、西津渡文史办主任张峥嵘和现代快报观察员的交谈穿越了镇江的时空。

  据张峥嵘介绍,1930年时,上海有130万人口,南京有65万人,而镇江就有60万人,“有人曾说,按照那个趋势发展,现在的镇江应该是天津这样的城市。”

  镇江发展史上有两个重要阶段,一是六朝,二是唐宋。六朝时期,随着北方移民大量南迁,这一地区得到全面发展,经济起飞,文化兴盛。唐宋时期借助大运河完成了城市转型,使镇江发展成为以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著称的全国商业性城市。明清时,镇江港口十分繁荣。

  张峥嵘举例称,因为漕运地位重要,在明代,镇江的太守是二品官员。此外,自三国以来镇江一直都是军事重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镇江被开辟为通商口岸,镇江近代工业崛起。

  “1929年镇江成为省会绝对不是偶然的。”谈起镇江的辉煌历史,张峥嵘语速加快、音量提高,他不时从书架上拿出文史资料,印证他的观点。“民国十大银行家有6位是镇江人,上海银行工会主席有20多年是由镇江人担任。镇江人善于理财,闻名遐迩,有一句行话叫‘无镇不成庄’,就是说这个钱庄如果不是镇江人开的就成不了庄。当时的镇江商会号称镇江总商会,民国政府商务部提出异议,除了上海之外,全国其他地方的商会没有叫总商会的,应该叫镇江县商会,但镇江不买账。”

  今年是镇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命名30周年,据史料记载,“朱方”乃镇江有文献可证的建城之始,距今2560年。

  “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唐代戴叔伦的《京口怀古》气势雄伟又古意盎然。

  在历史文化视野中,镇江有太多的骄傲。和法海有关的金山寺、和刘备招亲有关的甘露寺……别的城市视为珍宝的某种遗迹和传说,在镇江可以用篮子“装”。

  镇江具有大镇江的气度。

  “后来它是怎么落后的,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张峥嵘认为,这和铁路的兴起、镇江港口的淤塞等因素有关。

  《镇江史要》一书的前言则称,“历史车轮驶入近代,镇江与其他传统城市一样逐渐落伍。”

  张峥嵘认为,镇江确实是在发展,成绩也很多,这是有目共睹的,但速度比其他城市慢。相比历史上的辉煌,确实感觉有点失落。而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没能将自身资源转化为生产力。

  镇江到底有没有失落

  “镇江还是跟得上时代的,并没有落伍”

  “镇江进步很大,城市建设虽然磕磕绊绊,但已经好多了。”在阳明子看来,这8年来镇江发展的速度已经够快的了,它创成了国家文明城市,市容市貌也大为改善。

  阳明子认为,因为镇江体量小、享有的政策资源甚至还不一定比得上苏中苏北的城市,比整体总量的话不公平,而如果比人均GDP的话,其实镇江和其他城市的差距并不大。

  有人提出,考虑到历史上的辉煌,现在的镇江应该算是“失落”了。对此,阳明子并不认同,他以深圳为例称,深圳历史上是个小渔村,它的地位也不是老早就定位好的,而沿海有这么多城市,也只出了一个深圳。“如果要讲失落的话,跟现在的北京上海比起来,洛阳、开封等城市岂不是要失落死了?一个城市有上有下很正常,这样才是合理的。如果地位永远都不变,那就是僵化的。”

  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前会长,今年83岁的靖江人钱永波则表示,“镇江还是跟得上时代的,并没有落伍。”

  钱永波反对镇江没落、被边缘化的说法,他认为这个说法不准确、是在抹黑镇江。若比GDP总量,镇江确实不如苏锡常,不过镇江的人均GDP水平在全省排第五,总体上讲,镇江的经济、人文、教育、生活水平在江苏处于中上位置。而有些所谓的“没落”是政策造成的。

  原本市区人口比扬州多的镇江,从没有过县改区的做法,钱永波强调。钱永波曾先后担任镇市市长、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

  “有一段时间镇江发展速度较慢,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并不是镇江不行。”钱永波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方式的时候,镇江很兴盛。

  后来,造成镇江和苏锡常拉开差距的原因有多方面。当时,镇江从原来的省会变成地区(县级市),而苏锡常都是地级市,镇江市直到1983年撤销地区时才升格成为省辖市,且经过区划调整后,只辖3个县级市,体量全省最小,和周边城市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后来上海发展起来了,苏锡常位于上海的第一辐射圈,享受到的政策优惠更多,而镇江位于上海的第二辐射圈,南京的辐射作用则主要是向西。

  “这些原因不承认,回过头来骂镇江是不对的。”钱永波说。

  视点

  被“大心脏”牵引的镇江

  节奏慢悠悠的、人们脸上笑呵呵的……镇江各种江南“小城”的感觉。

  但在官方话语体系里,却多有不同,“大心脏”时时能让人感触到。

  2014年全国两会上,镇江和南通的市长都提交了建议,希望成为“较大的市”。

  本省媒体报道这样描述:没有地方立法权,这让市长们倍感苦恼。

  “较大的市”是法律意义上的定位,关键就看是否拥有与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相同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定权。

  镇江显然有“大”追求。

  2011年11月24日,镇江当地的京江晚报有篇重点报道的大题目是:镇江大发展进入“高铁时代”。

  这些年,镇江似乎在暗暗发力,“大发展”这样的关键词,在官方的文本或新闻报道里经常可见。

  “大项目战略”为镇江产业发展加速——2016年2月15日的新华日报这样报道:在镇江,电子信息、大飞机配件生产、汽车整装等产业持续壮大,商贸物流、清洁能源等产业加快发展,呈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共进的发展格局。

  生活可以悠闲,发展却不可以小家子气。这或许是一种很自然的“城市物语”。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生活更有满足感,更舒适。官方致力于向“大”发展,并不矛盾。

  “要树立信心,用建设性的态度看待问题,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反思”。说及镇江的未来,张峥嵘强调信心的重要性。

  他认为,镇江应该扬长避短,找准定位,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发展规划,进一步改善生产关系,先把旅游业做大做强。

  曾经去镇江参与过调研活动的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刘青则告诉现代快报观察员,镇江现在新兴产业在冒尖,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镇江具有大发展的多项优势,如江、河、海、铁路所形成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后发优势,在苏锡常发展的空白处发力的新产业;储备的土地优势以及生态优势……我觉得,镇江的发展是值得高看一眼的。”刘青说。

  宜居、舒适度……这是很多老镇江人和新镇江人的共同感觉,以及期望。

  前述吴先生指出,镇江最亮的就是城市山林、大江风貌这一方面的所长。他认为,应让这些方面的资源在城市群中形成优势,吸引与之相关方面的产业在镇江集聚,历经数年发展后,形成区别于其他大城市的产业经济和城市特色。”

  吴先生认为,“没必要为定为中等城市而妄自菲薄。”

  他认为,更应该发挥镇江的优势,错位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静下心来打造山水宜居城市,将来其他城市城市病爆发时,生态特色的镇江就成了瑰宝、成为大城市仰慕的对象。”

  如今,镇江市以生态立市、着力打造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

  对此,钱永波很是认同,他认为镇江的优势是生态,高楼大厦并不意味着先进,镇江有山有水,是城市山林,不是水泥森林。

  最近10年来,镇江发展比较快,现在城市框架拉开了,老城区也在逐步改造,钱永波建议,“镇江的摊子不要铺得太大,应该紧凑些发展,不要再向山里面‘钻’了,集中精力把把现有框架内的城区建设好。”

  镇江发展史上有两个重要阶段,一是六朝,二是唐宋。六朝时期,随着北方移民大量南迁,这一地区得到全面发展,经济起飞,文化兴盛。唐宋时期借助大运河完成了城市转型,使镇江发展成为以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著称的全国商业性城市。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