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治标 突出治本着力建设“三个长江”

2016年06月23日 13:52   来源:湖北日报   

  原标题:从严治标 突出治本着力建设“三个长江”

  湖北日报讯 □ 李新华

  荆州是长江经济带湖北之“腰”,拥有483公里“黄金水道”、占全省长江干流的45.5%,在长江经济带中具有独特地位,肩负长江生态保护的特别责任。我们必须扛起大保护之责,强化长江生态保护责任落实机制,严格考责,坚决问责,标本兼治,以大保护实现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发展,以大发展实现更好的大保护,着力建设生态长江、文化长江、经济长江。

  一、夯实生态保护工程,着力建设生态长江

  严控“红线”,夯实“蓝天碧水净土”工程。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不越雷池一步。近两年来,荆州市大力开展以禁烧秸秆、禁燃煤锅炉、禁燃放鞭炮和治理扬尘、治理汽车尾气为主要内容的“三禁两治”环保专项行动,累计安排专项经费6000万元,问责干部286人,空气PM10均值同比下降27.3%;投入38.7亿元,推进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的“三污同治”,城市污水处理达标率99.86%,农村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持续推进打击非法排污、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三非”专项行动,整治沿江入河排污口40个,清理环保违规建设项目932个、占全省36.7%;取缔非法码头72处,拆解老旧运输船舶117艘、49722总吨;查获非法采砂、运砂船只148艘、驱离246艘,长江生态资源过度开发得到有效遏制。夯实“蓝天碧水净土”工程,任重道远。我们规划“十三五”投入41.74亿元,深化“三禁两治”行动,同步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油气回收治理工程、餐饮油烟污染防治工程,守护“蓝天白云”;投入394.29亿元,深化“三污同治”,清理整顿沿河湖库企业,加快建设雨污分流与截污纳管工程,强化生活污染治理,实施农药、化肥“两个零增长”行动计划、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留住“碧水绿地”。

  严守“底线”,夯实水生态修复工程。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既是推动发展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检验担当作为的试金石。我们将继续全面落实《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强化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湖长、库长“三长制”责任,实行“领导包推进、地区包总量、部门包责任”的“三包制”,全面加强生态空间保护。扎实推进大湖围网拆除工程,在已经拆除洪湖、长湖围网12万余亩的基础上,实施“渔民上岸、搬迁扶贫”工程,在安置好渔民的前提下拆除洪湖渔民谋生围网15.55万亩,全面提升大湖、大河调蓄洪和生态保护功能。坚守60万公顷湿地保护红线,完善已修复的27.4万公顷人工湿地和10个国、省湿地公园保护制度,让“长江之肾”成为生物多样性宝库。筑牢水生态安全工程,全面推进荆南四河堤防加固、河湖连通等工程建设,确保长江安澜,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加强四湖流域综合治理,改革完善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更加注重县市区河流交叉断面水环境质量管理和考核,有效保护水源地环境。实施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推动荆州亿吨组合港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推动长江内河运力年轻化、大型化、清洁化。

  厚植“底色”,推进“绿满荆州”工程。绿色是发展的基础。坚持推进“人均一亩林、绿化翻一番”战略,在2015年引进社会资本投资15亿元、造林绿化58.49万亩基础上,大力推进市场主体投资林业,进一步抓好路网通道、湿地岸边、江湖防洪林带、农村经济林建设,力争2018年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结合“五城同创”推进城市绿地建设,依托近年投资近4亿元新建的5个大中型城市公园、2个沿河沿渠带状公园、20个街头游园,打造“滨长江、环古城”城市景观带。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投入1.05亿元连片整治农村环境的基础上,加大行政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建成200个美丽宜居村庄;同步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试点,推广“荆楚派”建筑风格,打造一批“留得住乡愁”的特色村镇。探索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责制,“倒逼”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形成共促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快建设具有江汉平原特色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二、打造特色文化廊道,着力建设文化长江

  做强古文化。发挥“原产地”优势,打造楚文化保护与利用的“中国品牌、湖北代表”。加强以楚纪南城、郢城遗址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区建设,依法拆迁房屋49.35万平方米,关停海子湖、庙湖沿湖“十五小”企业,保护历史文化和湖体水质,加快推进“楚国八百年”“郢都风华”、华强主题文化园等核心景区工程,提供就业岗位6万余个,建设“人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湖边”的纪南生态文化旅游新城。大力弘扬关公文化,打造世界知名的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关公义园片区项目建设,推进荆州城南片区“旧产业、旧城镇、旧厂房”整体改造,实现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环境变美;以关公文化园项目为突破口,纵深推进荆州古城五环5A景区创建,洁净荆州护城河,唱响古城发展“双城记”。

  做活水文化。深入挖掘以大江大湖、水乡湿地、田畴沃野和荆江分洪、’98抗洪等为载体的长江水文化,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做活水生态文化旅游业。按照“水系为韵,生态荆州”的思路,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人水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江重镇、活力新城”;全面深化与鄂旅投集团等合作,优化洪湖、石首、公安、松滋等地景区建设,推进“1+4”全域旅游。主动融入“中国万里长江之旅”,以长江为“线”,串联沿江城市、旅游景区、旅游线路,积极发展长江内河旅游产业,助力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

  做优绿文化。以系统思维谋划,让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相协调,以“留白”增绿,以“绿水青山”塑造“金山银山”。坚决控制“水泥森林”,留绿长江两岸,在主城区拆除14个小码头建设江滩公园,启动实施荆江大堤172项综合整治工程,着力打造“荆江画廊”。从严管控,“留白”长江沿岸。科学合理利用长江岸线,岸线保有率达到84.4%;加强长江两岸城镇规划与管理,对已谋划的“江南新区”等小城镇实行控制性建设,合理划定中心城市边界,保护城郊农业用地和绿色开敞空间;在长江两岸预留1公里区域建设水资源保护带、生态隔离带、森林绿化带,在带中布局港口、在带外布局产业、城镇,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协同发展。

  三、构建现代产业走廊,着力建设经济长江

  推进农业转型发展。从进入洪湖的水质监测数据来看,COD总排量5.3万吨中工业排量仅1300吨,所造成的污染基本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污染,必须调整农业发展理念。荆州“福娃模式”标准化生产,每亩可减少化肥施用量5公斤、农药使用量的30%。实践表明,只有引进市场主体,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业施肥、用药才能落实标准,才可以追溯,也才能把农业污染降到最低,达到自然界可降解的要求。我们要以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工业发展的理念来经营农业,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引进市场主体进农村,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依靠“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切实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真正让农村绿起来、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时期,我们关闭“十五小”企业71家,坚持纺织印染工业园全面达标排放,拒绝环保可能有影响的招商项目20多个,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投资、工业、财政“三年翻番”。壮腰工程实践的五年,也是绿色发展实践的五年。五年的实践表明,只有绿色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坚持工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以“绿色”的高标准严要求,引导企业以商招商,对接上市公司、对接大集团,调整产业存量,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转型升级,实现高水平发展;坚持在招商引资中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做大工业总量,做优产业增量,做强优势产业。

  推进服务业提档升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优先发展金融保险、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强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引进大企业、上市公司改建、扩建运行能力不足的污水处理厂,坚决淘汰不能达标排放的经营主体,让有信用的第三方运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围绕满足居民需求,通过环境监察、安全监管、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高标准、严要求,淘汰“小而散”的小餐饮、小旅店、马路菜市场等,有效解决油烟污染、煤炉粉尘污染、水污染等问题,通过引进高端投资者,加快发展餐饮、酒店、旅游休闲、健康养老、家庭服务、文化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 (作者系荆州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