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精准扶贫攻坚战全记录 见证贫困户奔小康

2016年10月18日 16:57   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王刚 通讯员张银华 今天,10月17日,全国第三个“扶贫日”。

  去年10月19日,全市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在蔡甸区召开。以此为标识,我市精准扶贫攻坚战正式吹响号角。本报当日推出“精准扶贫 不落一人”特别策划,见证最后的贫困如何从武汉消失,10路记者3年将全程跟踪10位贫困者。至今跟踪探访持续1年。

  根据中央、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一年来,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奋勇攻坚,围绕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任务,全力推进扶贫攻坚。

  总攻目标已锁定,任务已明确:到2018年,我市将实现所有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27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确保我市在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年,我市实现首批43369名贫困人口脱贫、77个贫困村出列。

  担当让贫困乡亲迈入小康的使命,精准扶贫攻坚战首役之年的“武汉答卷”,以超强力度和阵势大手笔责任书写,徐徐向世人展开……

  去年10月19日,本报推出“精准扶贫 不落一人”特别策划,10路记者跟踪报道10户贫困家庭

  吹响攻坚战号角

  确定我市贫困人口脱贫销号时间表

  不同于连片特困,我市属插花贫困地区。长期以来,我市实行的是重点扶贫,即把革命老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我市革命老区主要分布在蔡甸、黄陂、江夏、新洲四个新城区,涉及22个街(乡、镇)。2011—2014年,全市减少贫困人口34929人,年均减少8732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9年,我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去年9月,我市扶贫工作由重点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农村贫困人口的统计范围也由原来22个革命老区街(乡、镇)扩大到全市。

  去年10月17日,第二个全国“扶贫日”。当天,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力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简称《决定》)——到2018年,我市确保实现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27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确保我市在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同月19日,全市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在蔡甸区召开,我市精准扶贫攻坚战正式吹响号角。

  随即,我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成立,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阮成发任第一组长,市长万勇任组长。542个市、区两级驻点扶贫攻坚工作队奔赴271个贫困村安营扎寨,精准识别贫困户,精准帮扶贫困户。

  今年,精准扶贫提升力度不仅被列为我市“电视问政”十大承诺整改问题之首,还成为市人大2号议案和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也是市政协提案的聚焦点。

  今年2月4日,农历腊月二十六,阮成发、万勇分别奔赴各自精准扶贫对口联系的黄陂、新洲开展走访调研。阮成发特别强调,“精准脱贫、不落一人”是党和国家做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全力以赴抓紧每一天,抓紧把每项措施落实到位。要求在精准识贫、制定方案、挂图作战的基础上,要及时实质性推进作战措施,实现长效脱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绝不能简单为了完成任务而搞形式主义。指出如果把全市2018年全部完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比作一场长跑,那么计划分三年完成的脱贫任务,不能分阶段起跑,必须今年同时起跑。万勇要求,精准“分类扶”,致力“整体富”。

  在市领导示范带动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负责人均带队到贫困村进行走访调研,摸清民情,找准需求,现场商议扶贫脱贫措施,多次进村入户遍访贫困户。

  【江夏区舒安街祝庙村易德顺】

  为供两个孩子读书,易德顺一家欠下外债,属因读书致贫。街道工委了解易家的情况后,把夫妻俩推荐到龙湖渔牧公司打工,易德顺负责看湖守鱼,妻子伍小春负责为七八个员工做早饭和晚饭,两人每月收入有4000多元,解决了这一家的急难。

  昨日,易德顺家中的鸭子都已售出,现在就等冬至收获湖里的鱼儿。

  文/记者黄征

  图/记者胡九思

  【蔡甸区成功管委会三屋台村邹树波】

  邹树波为照顾家中80多岁的父母,放弃外出打工,靠种家里的几亩田收入微薄。今年,区、街和扶贫工作队扶助他承包50亩鱼塘养虾、养鱼,7月,遭受水灾损失,给他送去鱼药和进行技术指导,鼓励他致富路上不停步。

  昨日,邹树波在自己承包的鱼塘前忙活了一上午,给鱼塘施肥增氧。

  文/记者马振华 图/记者胡冬冬

  【黄陂区长岭街官田村陈慧君】

  陈慧君39岁的丈夫王华明,2014年初患上严重尿毒症,每天要腹膜透析4次,巨额的治疗费成为一家沉重的负担。区、街将这一病贫之家列为重点扶贫对象,将全家扩增为低保扶助范围,提高医保报销额度,社会捐助3万多元。现在王华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陈慧君和老公正在辅导孩子写作业。

文/记者魏娜 图/记者陈卓

 

  推进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24个行业制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3年完成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27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全市动员超常力量、采取超常举措、营造超常气场、形成超常合力,确保扶贫攻坚决战决胜。

  “全力推动扶贫政策向贫困地区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群体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决定》要求“精准”。

  市委、市政府超高规格制定出台“1+7”精准扶贫文件,攻坚战“指挥棒”一目了然。“1”即《决定》,“7”是精准扶贫的组织保障、投入保障、区级资金整合、激励、考核、约束、精神支撑等7个配套机制文件。“建立七大机制,确保了领导力量、组织队伍、工作举措、资金项目等向扶贫攻坚精准聚焦。”

  比如,扶贫攻坚帮扶组织机制,明确实行市领导联系贫困人口集中的新城区、街(乡、镇)工作制度;市、区各单位选派工作队包村包户,实现部门包村全覆盖和干部联户全覆盖,促进资金、项目、人才、技术服务直接到村到户,做到“不脱贫就不脱钩”。

  强力推进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去年10月至今,民政、人社、农委等多个市直各相关部门,陆续制定出台助学扶智、就业创业、医疗保障、政策兜底、危房改造、小额贷款等24个行业的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同时,我市还制定出《武汉市农村贫困人口信息动态管理实施方案》(暂行),明确“脱贫退出、返贫纳入”。

  值得注意的是,防止“被脱贫”和“数字脱贫”,今年,我市还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全市绩效目标考核。先后制定《武汉市精准扶贫减贫脱贫成效第三方评估实施方案》《武汉市贫困退出验收办法》,《武汉市区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也即将出台。

  全市各区都把精准扶贫工作列为“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民生工程,出台《关于全力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等系列文件。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都建立起对口精准帮扶的工作机制。

  目前,市级财政落实扶贫专项资金2.478亿元,已全部拨付到蔡甸、黄陂、江夏、新洲四个新城区,四个新城区区级财政共落实扶贫专项资金4.9362亿元。

  12个中心城区(开发区、功能区)和全市271个市级驻村工作队,截至目前共落实帮扶资金8800多万元。

  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市、区两级共有3万多名党员干部,参与到了贫困户对口帮扶。“因人因户,施策施法”,为全市每一个贫困户都制定出脱贫计划。

  记者6次深入贫困家庭

  探访因人因户施策扶贫精准发力

  市委、市政府《决定》中明确,通过“五个一批”:产业扶持脱贫一批、技能培训转移一批、助学扶智帮助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和低保五保兜底一批,实现全市所有贫困人口分3批全部脱贫销号,“2016年销号30%、2017年销号50%、2018年销号20%”。

  为记录武汉这一宏大壮阔的扶贫攻坚战,长江日报特派记者跟踪蔡甸、黄陂、江夏、新洲四个新城区10个贫困家庭脱贫进程,见证全市“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战果。

  去年10月19日,长江日报推出“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特别策划报道——《见证最后的贫困如何从武汉消失》。10路记者在3年时间里,全程跟踪蔡甸、黄陂、江夏、新洲四个新城区的10个贫困户。截至昨日,10路记者已深入贫困户家中探访6次,先后在去年的10月19日、10月26日和今年的2月4日、5月26日、8月7日及今日,刊发大型报道,持续见证各级各部门扶助贫困户的“精准发力”。

  产业扶贫,让贫困户有一项稳定可靠的致富门道——

  江夏区山坡街高峰村27岁村民易有德,家里5口人只有他一个劳动力,为供姐姐读书,前几年常年在外打工,后来回家种苗木,希望过上小康日子。

  为帮易家脱贫,村委会扶持他投入1.5万元修了一条通往他家苗地的碎石路;花5000元为他家十来亩苗地铺设喷水管;村里帮他报名,去市农校参加两次各为期一周的培训;投资6万元把连通易家苗地和周边田地的一条机械作业路铺成碎石路修长拓宽。

  今年初,易有德承包20亩地,种植50多万株苗木。他有在顺德鞋厂打工的经历,7月份,扶贫工作队又支持他到宜昌学习制鞋技术,鼓励他学成回来“把脱贫的事做大”,兴办鞋服厂。

  黄陂区王家河街小寨村残疾青年王雄,用一只手臂撑起一个家,他承包30亩茶园种茶,梦想办个红茶厂圆致富梦。今年区农委、扶贫办等部门帮他筹资购回制茶机械,采摘春茶后制作出第一批红茶,区街又扶持他建电商平台,安排他去培训学习一个星期的电商知识。他的致富目标是,将全村1700亩茶园的茶叶都制成红茶销售,与村民们共同致富。

  黄陂区木兰乡同兴集村李常学是个病残致贫之家,一家五口,只他一人是劳动力。今年春节前,江岸区驻村扶贫工作组队员和村委会干部,支持他承包村里面两个闲置的13亩鱼塘和坡地,办起家庭“农场”,搞起养鱼,养鸭、鸡、鹅,还有4头猪、3头牛。现在,每天都有鸡鸭蛋产出。昨日,李常学高兴地对记者说,有驻村扶贫工作组和区街的关怀,致富路上更有奔劲。

  像易有德、王雄、李常学这样通过帮扶产业发展的,还有蔡甸区消泗乡因病致贫的高计才,通过养殖鱼虾努力脱贫。

  技能扶贫,让贫困户增强自主发展、持久致富的能力——

  蔡甸区张湾街新集场村37岁村民滕方远,此前养猪因市场变化、技术缺乏等原因,欠下18万元债,成了村里最穷的贫困户。精准扶贫后,区、街两级畜牧部门上门,安排畜牧专家全程提供技术指导,每周上门帮助指导滕方远解决养猪技术难题,让他养的猪存活率从40%提高到90%。今年上半年,滕方远出栏的30头生猪卖了6万余元,到目前已偿还债务14万元,家中房屋30多年来首次粉刷,装了空调、换了新窗户,今年可望通过评估脱贫。

  与滕方远类似,蔡甸区成功管委会三屋台村7组50岁贫困户邹树波,在管委会、村委会、扶贫工作队等帮助下,获得5万元免息贷款,养起20亩小龙虾。市、区、街有关部门组织他两次参加免费的养虾培训。区水产局专门为邹树波配备专家团队,轮流到他的虾塘边现场指导养殖,专家们还给他留了手机号,有问题随时拨打咨询。

  医疗扶贫,让大病致贫农民获得政府和社会关怀的温暖——

  黄陂区长岭街官田村因大病致贫户陈慧君,39岁的丈夫曾是个年收入八九万元的泥瓦匠,自从2014年患严重尿毒症及并发症后,每天都要做腹膜透析液多次,巨额治疗费用让这个家坠入贫困。

  精准扶贫让陈慧君一家成为重点扶助对象。“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的第二个月,低保扶助就从原来的我一个人增转为全家,区、街民政、人社等部门提高大病救助、医疗报销额度,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送来3.1万元捐款,孩子上学也有好人资助,缓解了我一家的困难。”陈慧君的这番话让人欣慰。

  “确保到2018年武汉全市扶贫对象全部脱贫,确保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庄严而有担当的承诺。我们坚信,这一天将会到来!

  【黄陂区木兰乡同兴集村李常学】

  一家五口有4人是病残的李常学,今年,区、乡和江岸区扶贫工作组帮助他承包20多亩鱼塘和一片荒山坡,办起家庭“农场”,发展规模家畜、家禽养殖。现在,他每天为养鱼、养鸡、养鸭、养猪、养牛忙碌,家庭“农场”的收入可望让他脱贫。

  李常学的养殖工作有条不紊,50余只鸭子、400余只土鸡和1000余尾鱼苗都在健康成长。入秋后,养殖初见成效,成群的鸡鸭都开始产蛋文/记者汪文汉 图/记者郭良朔

  李常学的养殖工作有条不紊,50余只鸭子、400余只土鸡和1000余尾鱼苗都在健康成长。入秋后,养殖初见成效,成群的鸡鸭都开始产蛋文/记者汪文汉 图/记者郭良朔

  【蔡甸区张湾街新集场村滕方远】

  滕方远因不懂养猪技术和应变市场受挫,负债18万元致贫。区、街两级畜牧部门上门扶贫,畜牧专家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出资改善他养猪的卫生环境,生猪存活率从以前的40%提高到90%。今年以来已偿还债务14万元,30多年来首次修缮住房。

  滕方远的养猪生意逐渐走上正轨。不久前,他淘汰了感觉随时要散架的旧面包车,买了辆二手的大面包,用来拖饲料。“虽然现在只能买二手的,但至少冬天有热风,夏天有冷气。”滕方远很知足,“就这么干下去,以后一定能换辆崭新的车!”

  文/记者王亚欣

  图/记者贾代腾飞

  【江夏区山坡街高峰村易有德】

  27岁的易有德是一家5口之主,多年前,为供姐姐读书外出打工,后来回家种苗木,希望缓解一家的经济困境。今年,他承包了十来亩地,街、村帮助他修缮通往苗地的道路。他种上的50万株苗木,因市场变化,销路不畅,街、村又帮助他联络买家。

  昨日,易有德还在外打工,父亲在家种植苗木。苗圃通往村口马路的碎石路已经修好,今后运送苗木就方便了。

  文/记者宋磊 图/记者胡九思

  【新洲区李集街熊家湾熊常东】

  因多年旧伤致贫的熊常东,今年以来一直受区卫计委和扶贫工作队的挂念,多次到家中联系他将还留在腿里的固定钢管取出。了解到对扶贫户有了更好的医疗保障政策后,熊常东表示,将去把腿病好好治治,在致富路上不再受伤腿拖累。

  10月14日中午,熊常东在自家鱼塘边的一小片菜地前摘青菜准备晚饭。

  文/记者潘红柳 图/记者任勇

  【黄陂区王家河街小寨村王雄】

  27岁独臂青年王雄,少年时因接触垂落半空中的一根高压线致残致贫。今年,区、街帮助他筹资购置红茶制作机械,村委会帮他建起400多平方米制茶车间。5月,茶厂生产出首批红茶后,区有关部门又安排他学习电商知识,帮助他建立电商平台。

  经过除草和修剪,王雄的茶园静静等候着春天的到来,他也期盼着明年茶叶能找到好的销售渠道。

  文/记者刘智宇 图/记者许魏巍

  【蔡甸区消泗乡渔樵村高计才】

  52岁的高计才因患癌症治疗10年欠债30多万元致贫,市、区、乡扶贫工作队等和渔业水产部门专家结对帮扶,扶持他搞上百亩规模鱼虾养殖,给予大病救助,治病药费负担降至六分之一。7月受严重水灾后,各方扶助他灾后重建。他希望有关方面补上水产养殖业保险空白。

  昨日,高计才在新承包的虾塘前,这段时间,他和妻子一直忙于新虾塘的养护和加固。

  文/记者章鸽 图/记者胡冬冬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