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稻农正手工收割梗子上的水稻,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张丽 摄
中新网温宿10月23日电(史玉江张丽)连片的金黄色水稻一望无际,轰隆的收割机正一刻不停地吞吐水稻,稻农们忙着捡拾地下掉落的稻穗,田间一派繁忙景象。这是记者23日在新疆温宿县托乎拉乡托万克苏布拉克村的稻田看到的场景。作为新疆最大的水稻主产区,面对天气日渐寒冷的秋末,温宿县吹响了水稻全面收割的号角,12余万亩水稻计划于10月末结束。
古丽尼莎·吐尔迪是该县托万克苏布拉克村的水稻种植户,今年她们家的水稻产量不错。“我种了30亩水稻,今年每亩地产量可以达到650公斤左右,30亩地大概可以卖5万元,机器还直接把稻草打成包,每一个稻草卖6元钱的话,也会有不少收入。”古丽尼莎·吐尔迪告诉记者。
日前,温宿县吹响了抢收水稻的号角,12.2万亩水稻计划于10月底结束。 张丽 摄
“原来人工收割将近一个月才能收完,现在用机器收割,一户人家半天就能全部收完。”村民艾尔肯·买木提力说,往年家里的水稻丰收都是雇佣人工收割,光人工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再加上收割时间太长,经常错过最佳的稻谷出售时机,改用机器收割,不仅大大的节省了劳动力,还提高了效率。
该县托乎拉乡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员阿依古丽·牙生介绍说,这几年托乎拉乡通过技术的改良,水稻的产量也逐步增高增产,这两天农户也在全面收割水稻,预计水稻在10月底收割完。
温宿县库尔班·肉孜看到每逢水稻收割时,收割机械紧缺,今年自己筹资买了收割机。他说“一亩地水稻收割费60元,一天不停的话,可以收割30亩地。” 张丽 摄
温宿县种植水稻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从盛唐时起温宿便开始种植水稻,到了清代,已有了专一种植水稻的“军垦农场”,亦是清朝在南疆唯一的稻屯,有关稻屯的记载甚详——“始建于清代乾隆27年(1762年),屯兵皆来自关内陕西甘肃名绿营提标”。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编修的《温宿县乡土志》载:“米粒长色白,味甘而糯,精凿于东南杭米之上”、“温宿大米较各城所产米质量最佳”。(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