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1日,困扰北方多地的雾霾已经持续6天。相信不少人还对16日的朋友圈里那张雾霾“组团进京”的照片印象深刻。记者21日采访了相关专家,对这轮重污染天气中公众的诸多疑问一一解答。
北京的污染是外地传输,还是本地排放?
专家介绍,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处于同一个大气流场,这一地区常年盛行两个风场辐合带。在两条辐合带的影响下,该地区间污染物相互输送,互相影响,形成区域大气复合污染。
这次北京西红门“滚滚而来”的大气污染情景,是在特殊气象条件下(主要在大的冷空气过程之后),偏北风南下和偏南风北上相互夹击,在偏南风气团中存在较强的贴地逆温层,积累形成像墙一样的污染团,有明显的分界线,上面蓝天白云,下面是重污染。当南风逐渐增强时,污染团会在南风的驱动下往北挺进。这次形成的污染团既包含南部地区的污染排放,也包含前期北京排放的污染物推向南部地区后,不断转化堆积并混合在一起送回了北京。
就本次重污染过程而言,16日北京市大气污染以外地传输为主,但此后的几天中本地排放的污染物在静稳天气和逆温条件下无法扩散,进一步累积加剧了污染程度。
27个城市发布红色预警,有什么效果?
记者从环保部了解到,截至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共有27个城市启动了红色预警,18个城市启动橙色预警,采取工业企业停产限产、工地停工、机动车限行等措施。
专家组表示,目前,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等单位形成空气质量联合预报技术平台,能够做到3-5天的精准预报和7-10天的趋势预报,其准确性得到充分验证。平台在14日就对16日至21日的这轮重污染过程作出了准确预测,并通过环保部向相关省市通报预报信息。本次红色预警由于及早预报、及时启动,充分发挥了削减峰值、缩短时长的作用。
为什么今年冬季雾霾频发?
今年入冬以来,已经发生多次重污染天气。一些人感觉我们已经采取很多措施,但雾霾怎么好像越来越频繁呢?
对此,专家介绍空气质量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是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二是气象条件。目前,京津冀区域的产业以火电、钢铁和建材为主且沿太行山布局,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污染物排放强度仍处于高位。单位面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4倍和5倍。京津冀主要城市在冬季采暖期间的一次PM2.5增加50%左右。冬季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是导致京津冀区域重污染天气高发的根本原因。
另外,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也是造成重污染天气过程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进入秋冬季以来,我国北方地区温度明显偏高,冷空气活动明显偏弱。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第四季度平均多个气象要素均表现为十多年以来(2000年以来)明显偏差的情况,如地面平均气压十多年偏低,湿度明显偏高,地面风速明显偏小,与逆温状况联系紧密的大气中层温度也达到十多年来最高水平,反映大气逆温状况明显较重,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尤其是进入12月以来,温度偏高,冷空气活动强度弱、频率低,大气污染扩散能力降低,导致我国北方地区发生多次重污染过程。
京津冀及周边应对重污染的效果如何?
专家介绍,PM2.5的特性之一就是通过大气环流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导致区域性污染。空气质量模拟结果显示,重污染天气过程期间区域大气污染物传输对北京市大气PM2.5的浓度贡献往往超过30%。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柴发合研究员等专家指出,这时,单个城市独自采取行动难以达到治霾效果,统一预警、统一行动,开展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最有效的选择。2013年以来,由北京市牵头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经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
针对这次持续重污染天气,环保部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采取统一预警应急行动十分及时。从初步的观测结果看,北京市实际空气质量明显好于预测值,说明红色预警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增强了区域联防联控应对重污染天气的信心。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秦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