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税巧用信息化技术 走出税收改革新路径

2017年01月09日 16:37   来源:南方日报   

  2016年,深圳市地税局组织税收收入2473.9亿元,增收197.7亿元,可比增长31.8%,增幅居全国第二,规模继续排名大中城市第三。与此同时,该局全年为纳税人减免税390亿元,增长63%。其中: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减免52.9亿元,增长54%,连续八年居全国地税之首。

  这样的快速增长并非偶然,2009年到2016年,深圳地税收入从857亿元增加到2473.9亿元,在营改增持续减少地税收入的情况下,年均增速仍达到16.4%;同期年均减免税167.5亿元,年均增幅达20.5%。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压力较大的形势下,深圳地税收入和减免税却呈现如此快速增长,不免引发业内关注,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是怎样实现的呢?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时期,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地税事业发展面临着促进新旧体制转换、推动税收管理现代化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深圳地税人秉承经济特区的改革使命,勇于直面问题,不断改革创新,在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地方税收管理新的体制机制,在税收管理现代化之路上快步前行。

  策划:杨龙 撰文:李荣华 张雄 黄燕 张贤修 卢勋

  信息化成税收管理

  核心支撑和驱动

  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席卷而来,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发挥深远影响。深圳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 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企业生产经营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日趋明显,税收管理必须更加注重与人流、物流、资金流密切相关的信息流管理。

  面对新的形势,2009年下半年,深圳地税局新一届领导班子迅速在全系统组织大调研、大讨论,倾听群众意见、了解工作情况,对深圳地税工作现状进行全面总结与反思。

  在研究税收工作路径的过程中,深圳地税局领导班子意识到,信息管税代表现代税收管理的方向,必须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改变信息化工作滞后的局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高税收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新变化对传统的税收管理、执法、服务的理念和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考验。”深圳市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钱勇表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深圳地税必须运用现代技术改革传统的税收征管模式。”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深圳地税信息系统已全面涵盖征收交易、税源管理、纳税服务、行政管理、税务稽查五大领域,形成一体化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布局,成功构建起功能覆盖全面、应用架构清晰、技术架构先进、集成架构统一、系统安全可靠、数据管控一致、运维体系健全的一流信息系统布局。在对接金税三期系统后,深圳地税仍然保留35个特色软件,以更好地方便纳税人办税。

  涉税事项办理全面信息化。信息化覆盖面由2009年的40%提升到目前的100%,网络办税成为主渠道,网上办税率超过87.7%。

  涉税信息整合全面标准化。目前征管过程中的涉税信息自动采集率达100%,并且海量的涉税数据已经全部在数据资源应用平台上实现标准化展示,涵盖八大项共300余个涉税信息资源,累计超亿级的微观数据存储量,建立了900余个自定义数据模型,成为业务人员开展税收数据分析、识别税收风险的有力工具。

  据统计,深圳地税去年已累计从19个部门获取近2亿条第三方信息,特别是针对国税共享数据建立应用指引,将国税数据与我局涉税指标逐一匹配,采集国税近3年1亿余条数据,推进国地税数据高度聚合。同时,该局新建了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开放给外部单位,还向市政务平台提供登记、欠税等5类信息,将9户黑名单企业向17个部门通报,推动联合惩戒。

  在开展信息管税的实践过程中,深圳地税也开始了风险管理的探索,建成并上线风险管理系统。这一系统包含风险管理平台和流程管理平台两部分,风险管理平台扫描出的风险信息经过评定、排序并按户归集生成风险任务,推送至流程管理平台;流程管理平台按预设的规则将任务分配给相应的部门或管理员进行应对,并记录应对的方式、过程和结论,将反馈评价传递回风险管理平台。具体来说,就是以风险指标建设、风险识别、任务推送、任务应对及其反馈评价为主要工作环节,形成了全流程、全信息化的税收风险闭环管理。至此,“风险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反馈评价”这一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基本确立。

  深圳地税建立的全流程信息化风险传导反馈工作机制是深圳地税在风险管理实践中的一次重大创新,使风险管理这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在税收管理工作中发挥独特作用,并已经发展成为深圳地税征管体系中的核心工作。

  一位税收风险管理专家表示,深圳地税全流程信息化的风险传导反馈机制有力推动了税收工作组织方式的创新变革,成为持续推进税收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互联网+税务”模式日臻完善

  深圳地税将信息化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和主脉络,深入思考“互联网+”在税务领域的重要作用,推动税收管理现代化的改革,使深圳地税在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方法得以重构,实现税收管理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多项税收创新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实现审批备案流程的系统固化,按照最精简的环节、最优的工作时限进行配置,大力推进无纸化办公、网上涉税服务;依托电子采集系统,无须纳税人重复报送税务登记证、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以及企业纸质财务报表等资料。同时,税种管理从以票控税向信息管税转变,如该局率先全国实现车辆及船舶车船税实时联网委托代征,其中,车辆征收做到“先税后险、见税出单”。

  深圳市地税局利用互联网不断创新办税服务,在全国推出了一系列“首创”成果:一是首创“互联网+一照一码”。与深圳市场监管、国税、公安、人社等部门密切合作,在全国率先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并实现全流程无纸化网上办理。二是首创“互联网+多元化缴税扣税”渠道,在全国率先实现微信支付、网银缴税和POS机缴税,尤其是微信支付缴税突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满足纳税人自主办税、异地缴税等实际需求。三是首创“互联网+自然人税务局”。在自然人税务局上,实现自然人互联网实名认证开户、涉税信息实时查询、完税证明开具打印、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个人涉税信息采集与维护等功能,注册用户突破43万人,网络申报率达90%。未来还将涵盖个人相关税种申报纳税、辅导咨询、涉税信息实时推送等业务,实现自然人涉税事项网络化一站式办理。

  此外,深圳地税还在以下重点领域不断创新网络业务模式。一是“互联网+多样化办税服务”。融合开发12366热线、门户网站、电子税务局、移动APP、微信、微博等平台,让纳税人只需“指尖操作”,即可线上办理申报、缴税、用票、索取凭证、享受服务、订阅信息等业务。二是“互联网+移动办公”。创新开发移动办公APP,通过手机即可办理文件处理、通知发布、收发邮件、签报审批等业务。三是“互联网+涉税信息抓取”。建立涉税数据采集平台,实现对互联网数据抓取、存储、优化、分析和展示。四是“互联网+”税收诚信数据共享。上线税收征信数据融合平台,与银行、腾讯共同推进P2P网贷业务、征信业务。

  数据化管事模式开启先行实践

  随着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和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推进,新办商事主体数量大幅增长。在传统的管户模式下,基层税务部门“人少户多”的矛盾日益加剧,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数不断攀升,“保姆式”的管理让基层税收管理人员处于疲于应付状态,很难对纳税户管深管透。

  “在管户模式下,一个管理员管理上千户甚至更多纳税户,对税源摸不清、找不到、管不透等问题日渐突出,户籍管理、欠税管理时常产生错误数据。传统的税收管理理念、发展模式和工作机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日益增长的征管矛盾倒逼改革。”深圳市地税局一位基层局负责人这样介绍。

  2014年,深圳市地税局开始管户模式向管事模式转变的探索。这一模式,是在全面取消管户的基础上形成的以“事”为中心、以风险传导反馈工作机制为依托、以网络化、智能化的办税服务、税政法规、税务稽查“三大体系”为支撑的专业化、数据化税收征管新模式。

  在管事模式探索初期,前海、大鹏两个小局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尝到改革的“头啖汤”。前海、大鹏的早期实践,都各自厘清了事项梳理及处理方式的思路,找到了信息化、数据资源、征管制度等支撑条件,为全系统探索管事模式找准了切入点,以此拉开了管事模式改革的序幕。

  从2015年初开始,其他区局根据自身实际,先后分三批投入到改革试点中来,至2016年初,数据化管事模式试点在全市全面铺开。

  这场改革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转而迈向依托信息系统、依托大数据分析,具有信息管税特征的新型税收管理现代化之路。

  数据化管税使税收管理工作重心从管户模式下的收入任务管理回归到注重税收质量的遵从管理,这在全国地税系统中堪称创举。

  数据化管税所具备的信息化和风险化管理功能强化了管理分级分类,有效提升了管理工作专业化水平。相比管户模式,它对管理事项权责进行了更细致、更明确的科学划分和清晰界定,极大提升了各种管理资源使用效率,有效化解了税务部门的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

  “数据化管事模式破解了管户模式在管理质效方面存在的重大弊端和障碍,构建起从税收征管理念、组织架构、工作机制、方式方法和技术应用等一整套管理体系,其全面提升管理质效的巨大作用已经显现。”业内人士这样评价。

  据介绍,随着改革实践渐进深入,一批“老大难”问题通过创新方式得到破解。如:对于咨询辅导、基础事项管理等过去高度依赖管理员的业务,该局探索建立“入口统一、集中处理”的流程,使服务响应更规范、管理员更专注风险管理。对于注销、非正常户认定等长期困扰基层的征管难题,吸收试点经验进行风险化改造,纳税人依据风险清单开展“注销体检”,提速33%。

  聚焦“最后一段” 深化管事模式改革

  税收工作的终端在基层征管,只有打通税收工作“最后一段”,改革创新的部署安排才算真正落地,各项创新成果才能有效惠及广大纳税人。

  但在数据化管事模式实践初期,“最后一段”面临一些“瓶颈”问题,例如,许多管理员反映,管理职责边界不清,特别是遇到难缠户、失联户、政策界限不明确等难以应对的复杂问题时,不清楚做到哪一步算完成任务;还有的反映,工作标准不清晰、不明确,即使有规程,也是传统手工管理模式下的管理标准,没有信息化的支撑,一旦监管不到位,标准就被淡化了。

  针对基层管理员反映的迫切需求,深圳地税决定“把管理员完成任务的每一步标准建立起来”,让基层管理员在税收管理中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做到哪”,并将这项工作形象地定义为税收管理“最后一段”的可数据化工作。

  为此,深圳地税开启了一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实践:一方面,管理员先记录自己解决管理问题特别是复杂问题的工作步骤和操作方法,并通过逐级研讨,在科所、区局层面形成一致的征管类工作标准。另一方面,对于法规不是很具体,或者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的复杂政策,由基层局提交市局,提请市局税政、法规、征管部门进行研究,形成可执行的数据化管理标准,做到市局下发工作任务前,须明确界定管理员应按什么程序、需做哪些操作、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深圳地税相关负责人称,开展“最后一段”数据化工作,拿出的是管理员“跳一跳够得着”的标准,使传统管理向数据化的现代管理逐步靠拢。

  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推进,“最后一段”逐渐破题。但是传统管理与风险管理并存、管户与管事并行的胶着状态并非一夕可破。

  因此,从2015年开始,深圳地税领导班子决心开展“最后一段行”活动,让全体处级以上干部到基层当好“普通兵”,分批深入基层科室一线担任管理员,与基层干部一起完成市局推送的风险任务应对,及时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领导干部当好改革的宣传员,与管理员、纳税人面对面地进行沟通交流,在队伍中宣讲改革的成效与意义,帮助地税干部增强改革的信心与决心,使系统上下的目光、思考和着力点都聚焦到改革上来。

  两年来,深圳地税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处以上干部通过“最后一段行”活动的亲身实践,针对优化服务模式、任务完成标准、事项梳理分类、改革配套制度等方面共提出758条意见建议,并逐步提炼成16项机制性工作举措,有力破解困扰数据化管事模式的突出“瓶颈”。

  而且深圳地税“最后一段行”实践成为碰撞思维火花、创新业务手段、出台新举措新机制的“高产期”。2015年“最后一段行”活动期间,深圳地税根据基层和纳税人诉求,拓宽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催申报途径,实现纳服平台、短信平台、自然人税务局“信息化催报”三重覆盖;调整“三险一金”超标准扣除风险监控任务。2016年,重点围绕基层深化数据化管事模式实践的需求,出台了咨询辅导、注销登记、风险横向传导、基础数据管理、绩效考核等一系列制度办法。

  “最后一段行”已经成为具有深圳地税特色的改革创新方式,是深圳地税在改革创新实践中进行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路径。深圳地税还将开展“最后一段行”活动常态化、机制化,让领导干部真正成为风险管理的引领者、推动者,引导全系统将改革实践向标准化、数据化工作延伸,加快实现数据化管事模式、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深圳地税管事模式改革持续深化、税收管理局面全面发生质的变化的一年,深圳市地税局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以质量提升为主导的税收工作指导方针,遵循“质量、创新、共治”理念,坚持组织收入工作中心和“三位一体”工作格局,重点打造现代化征管体系、促进遵从的风险管理体系、涵盖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深化和完善数据化管事模式,加快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