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将成片成带推进“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从今年开始,我市将在城镇规划区外的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400个以上;到2025年建成“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500个以上,这是记者昨日从市统筹委获悉的。据悉,日前市政府出台了《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点击查看《意见》),将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模式,努力展现村落民居的优美形态、产村融合的田园风光、发展改革的成果运用、农村生活的现代风貌。
今后的新农村将由大小不等的组团构成
按照《意见》,我市规划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要避让地灾和生态敏感资源,选择背山、面水、近林盘、靠河谷的位置,确保安全;要尊重自然,顺应地形,做到不填塘、不毁林、不夹道、不占基本农田、少挖山、少改渠、少改路,突出自然地貌特征。
本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我市将按照“小规模集中”的要求合理控制新村建设规模,坝区以50户至300户为宜,山、丘区因地制宜;内部每个小组团控制在20至30户,一般不超过50户。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至70平方米。建设“紧凑型、低楼层、川西式”特色民居,建筑层数控制在1至3层,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10米。
充分利用林盘、水系、山林及农田,避免夹道建设,今后的新农村将由几个大小不等的组团构成,组团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各组团间距离不宜小于30米,组团区间道路宽度不宜超过6米。
围绕“微田园”设计,我市将根据群众意愿规划出前庭后院,让农户在房前屋后和新村其他可利用空间种植蔬菜、水果等,形成“小菜园”“小果园”,保持“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农村风貌,展现乡野田园风光。
充分考虑生态化的要求,我市将保留生态本底,保护山体、水体等生态要素,充分利用大地景观,新村绿化尽量保留原有树木、竹子,新增绿化尽量选用乡土作物,做到秀山秀水,使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与乡土文化相融合,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全市新农村都将赋予“小组微生”内涵
据悉,坚持统筹规划,我市“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将以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成安渝高速等为重点,沿高速路、主干道成片成带布局,全市100万亩菜粮基地高标准农田、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均要围绕“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布局规划建设;统筹城乡改革示范镇(片)要整镇成片成带布局规划“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统筹编制新村住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各类规划。
在具体的建设中,我市将开展传统民居、地方特色文化普查,在彰显地方特色、传承历史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同时,赋予其“小组微生”理念和内涵。今后,新实施的新农村综合体项目将严格按照“小组微生”要求进行建设;旧村老旧院落将按照“小组微生”理念进行风貌整治、小区景观打造和微田园建设;已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具备条件的要按“小组微生”要求进行提档升级。
在新村建设的同时,我市还将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健全幼儿园、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超市、金融服务网点,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并按照“谁受益、谁负责”原则,明确管护主体与管护责任,确保有效运行。
据悉,为了让搬入新村的农民不仅能住上好房子,还能过上好日子,今后我市还将大力推进“产村相融”,加快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周边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导农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预留5%的节余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发展农产品加工、商贸、旅游观光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加强技能培训,强化就业援助,促进返乡农民工、残疾人、妇女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在新村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据悉,目前我市已将“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主要工作内容,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将建立完善考核办法和督查制度,推动目标如期完成。(记者 陈泳)
原标题:我市将成片成带推进“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到2020年建成新农村综合体400个以上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