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叫做一人高考,全家备战。看似一个人的高考,实际上是一个家庭的战斗。高考作为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它可能决定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未来生活的城市、从事的职业、遇到的人,承载了太多家庭的希望。
2017年的高考虽然已经结束,但热度尚未削减,就在近日,UC大数据与学大教育联合发布了一份《UC大数据解读中国式高考家庭》的数据报告,全面揭示了中国高考背景下的家长与孩子。用两代人的爱与付出,讲述着中国式高考家庭的故事。
家长比孩子更关注高考 科研、教师等职业的家长更关注高考
尽管高考是孩子十年寒窗苦读、两日奋笔疾书的战役,但家长对高考也有着不一般的重视。UC大数据显示,2017年1-7月,父母对高考类资讯的阅读数有6亿+,占其整个资讯阅读比例的32.36%,而考生对高考类资讯的阅读,仅占其总体阅读的10.83%,家长对高考倾注了更多的关注。
从关注高考的家长的职业来看,科研人员占比11.47%,教职人员占比10.18%,公务员占比10.07%,位居前三。现实数据也显示,高考状元更多的出自教职工家庭。
不仅如此,中国父母为了孩子高考会牺牲更多的个人时间。面对高考,就近租房成为众多家长的选择,这也拉高了学校周边的租房价格,成为整个高考产业链里的重要一环。其次是接送、全职陪读,也有部分父母选择送饭、住酒店、买学区房等。
考生关注知名综合性大学 家长关注专业性强校 父母意愿对志愿影响不大
高考只是战斗的开始,填报志愿、选择大学和专业才是重头戏。对于家长,在综合性大学之外,他们很关注一些专业性强校,如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而对于考生来说,他们关注的高校基本是知名综合性大学,如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北大在两个“派系”中独占鳌头,受到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关注。
在《UC大数据解读中国式高考家庭》报告中,有两项调查很有意思。更多的考生认为高考首先是实现家庭期望,其次才是个人梦想,但在影响考生填报志愿的因素当中,专业和高考成绩排在前面,就业、学校声誉、城市因素居中,而父母的意愿却排在了末尾。正如文章开头所说,高考被赋予了许多家庭的期望,但志愿选择则关乎考生的未来发展,此时,考生的主见性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多数人更愿意自己选择未来的路。
UC大数据全面呈现,考生高考完做什么,大学想做什么?
在中国的考生乃至老师眼中,高考就是一道坎,考前悬梁刺股,考后放任自由。事实是否如此呢?
根据UC大数据显示,高考过后,多数家长继续回到工作岗位,孩子则选择旅游以放松身心。可以说,在孩子高考期间蹦紧神经、高考过后立即投入工作的家长,具有明显的中国式标签:为了孩子,不辞辛苦。
旅行结束,考生便要开始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高中老师常说,“等到了大学你们就解放了。”加之国内高中对于学生早恋现象的严厉禁止,以至于在“去大学之后最想做的事情”这项调查中,谈恋爱排在了好好学习前面。当然,更多的学生想要找工作,为父母减轻负担。另一方面,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对孩子的首要期望则是健康,其次是成功;成功排在了快乐前面。
高考存在的意义不仅是通往大学的门槛,也是实现家庭期望和个人梦想的有力途径。通过UC大数据,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项全民战役下隐藏的理性与感性,感受一年一度的高考在时代进步的同时所呈现出的变化,父母和考生也可以借此深入了解彼此,理解对方,让家庭成为高考的助推剂。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