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是一门好生意吗?投资人称模式非常危险

2017年08月02日 11:53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闵杰 李明子

  共享单车是一门好生意吗?

  共享单车所带来的前景极为广阔:从商业模式,到物联网技术普及,

  以及大数据的应用,因此,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充满想象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闵杰 李明子

  “共享单车模式是非常非常危险的。”“万通五君子”之一、著名投资人王功权如此直言。他的理由是:投资机构正在狠烧钱,这不是一个理性行为。

资料图:北京三里屯地区的一处共享单车停车区域已加装电子围栏。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_fcksavedurl='http://www.chinanews.com/'></table>中新社</a>记者 贾天勇 摄

  资料图:北京三里屯地区的一处共享单车停车区域已加装电子围栏。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国内共享单车企业已超过50家。据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统计,全国共享单车投放总量已近1500万辆,摩拜和ofo两家占比近八成,剩下的约300万辆共享单车是其余50多家单车企业市场投放量的总和。

  然而在资本的争夺、用户的褒贬与数十个品牌的狂欢中,保持理性并不容易。何况,与共享单车有关的一切,仍都不明朗:谁的模式更优?什么时候能盈利?下半场走势如何?会有行业终结者吗?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所有玩家正在用各自的方式,努力回应一个简单的问题:共享单车这个好东西,究竟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资本为何疯狂?

  6月16日,摩拜宣布完成超过6亿美元的E轮融资。这是当时共享单车领域最高的单笔融资额,由腾讯领投,新引入的战略和财务投资者包括交银国际、工银国际等。

  然而纪录很快就被对手打破。不到一个月,7月6日,ofo宣布完成超过7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由阿里巴巴、弘毅投资和中信产业基金联合领投,滴滴出行和DST持续跟投。

  让人震惊的还有速度。两家公司完成亿级规模的D轮融资分别在5个月前和4个月前,不到半年又分别完成E轮融资,既反映了他们对金钱的饥渴,又可见资本的青睐。

  对于蜂拥而至的资本,ofo联合创始人杨品杰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坦言,“能想到,但没想到那么快。”

  “对资本的吸引力是建立在业务的吸引力之上,业务起来资本才会起来。”杨品杰说,“单车的受欢迎程度、对用户的吸引力,超过我们的想象。”

  阿里巴巴和腾讯分别领投两个公司的E轮融资,也意味着继网约车之后,二者再次在出行领域短兵相接。竞赛首先来自支付场景的争夺。共享单车的支付频次远远高于网约车,支付宝与微信支付谁占得先机就显得极为重要。

  有助于网络征信体系的完善是另一个核心。对于支付宝来说,共享单车的高频交易应用,不仅能利用芝麻信用,还能帮助芝麻信用完善信用数据。

  “我们和阿里的生态会结合得更紧密。阿里云这次也是战略投资者,之前是金融和支付上面,以后可能会涉及云计算的方方面面。”杨品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他看来,阿里投资ofo,看中的是整个平台的价值,尤其是高频次的场景。

  同样涉足互联网金融的腾讯也在搭建自己的征信体系。但是,腾讯的业务结构使得其征信体系的主要数据来自社交,而社交信用显然不如芝麻信用这类交易信用更有价值。投资摩拜,恰恰能弥补腾讯信用体系的不足。

  这场资本游戏中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看点是,ofo 的资方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滴滴系特征:天使投资人王刚、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分别是滴滴天使轮和A轮的投资人,二者被视为撮合滴滴布局 ofo 的重要推手。

  业务上的融合也在预料之中。4月27日,滴滴宣布为ofo开设专门入口,以补齐自己在短途出行领域的板块。此后,滴滴与ofo将在用户注册、认证、押金缴纳、在线支付、客户服务等方面打通。

  对于ofo来说,接入滴滴的好处显而易见。公开数据显示,滴滴目前注册用户为4亿,用户遍布400个城市;而ofo的用户数字是2000多万,全球开通城市150个。不论城市数还是用户数,ofo与滴滴都相差一个数量级,而接入滴滴意味着得到了一个成本极低的流量入口。

  在观察者看来,作为投资方的滴滴,收益更大。它有了新的布局、新的故事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在资本市场上新的想象力。“单车每天骑行次数已经超过了专车的出行次数,对滴滴3公里以下的专车有很大影响。”熊猫资本联合创始人毛圣博说,甚至,滴滴可能是未来“摩拜与ofo战局的平衡点”。“这取决于滴滴是否认为共享单车的影响力已经足够大,需要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来考虑。”

  朱啸虎也曾“露骨”地说,ofo能成为一只独角兽最好;即便做不起来,“还可以卖给滴滴”。

  巨头之外,财务投资者也挤破了头。摩拜的资方出现了一众大PE,包括高瓴、华平、腾讯,以及一系列知名VC;而 ofo 的入局者,有金沙江、天使投资人王刚、中信产业基金、经纬等。

  在资本眼中,究竟是看到了可预期的盈利模型,还是先占风口为上策?

  熊猫资本从B轮开始领投摩拜,毛圣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熊猫资本投资摩拜,是经过了大量演算调研之后得出的结论。“原来我们觉得共享单车做不了,主要是账算不过来,需要投那么多辆单车、车的损耗可能很严重等等。”但见到摩拜单车后他很震惊:实心胎、无链条、免维护,“它颠覆了自行车本身,变得符合这个市场的模式”。

  毛圣博长期关注智能硬件、云计算、大数据和机器人等方面。“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共享单车是一个不能错过的大市场。”

  然而老资格投资人王功权表示,共享单车的烧钱模式很危险。他认为,过热的市场会裹挟并催化投资人的盲动倾向,任何投资人都惧怕事后诸葛亮式的质疑:共享单车这么火,瞎子都看得到,你当初为什么不投?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则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资本死盯共享单车,是因为许多人看到了其所带来的“无限想象的市场空间”,“共享单车必然会对公共交通体系进行重新塑造,比如许多城市希望消除的黑摩的、黑出租,瞬间消除了;再比如城市未来道路规划、机动车限行等政策,可能也会调整。共享单车会逐步调整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产业生态’,从而演化出新的公共交通生态,并对共享单车平台提出新的技术、运营和管理需求。”

资料图:ofo小黄车在福州一展会上展示。<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_fcksavedurl='http://www.chinanews.com/'></table>中新社</a>记者 张斌 摄

  资料图:ofo小黄车在福州一展会上展示。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广阔的物联网前景

  共享单车的市场空间究竟怎样“无限想象”?观察者认为,最大的想象空间来自智能锁。

  6月20日,ofo宣布与中国电信和华为共同研发的全球首款共享单车NB-IoT “物联网智能锁”,正式应用到小黄车上。这引发了摩拜与ofo关于智能锁的新一轮竞赛。

  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是基于4G蜂窝网络的窄带物联网技术,与2G技术相比,有不少明显优势:一是NB-IoT信号穿墙性远远超过现有的网络,即使用户深处地下停车场,也能顺利开关锁;其次,NB-IoT技术比传统移动通信网络连接能力高出100倍以上;第三,NB-IoT设备在现有电池不充电的情况下也可使用2至3年。

  “强调一下,ofo不是第一个搞NB的,我们是第一个真正商用NB的共享单车公司,我们在路上也有接近100辆NB锁的车在测试。”摩拜CTO夏一平对《中国新闻周刊》强调。5月15日,摩拜就宣布与四川移动、华为达成战略合作,三方将在窄带物联网应用及NB-IoT创新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这标志着摩拜单车成为全球首家落地应用NB-IoT技术的共享单车平台。

  在夏一平看来,NB并不高深,但距离真正成熟商用还有很长一段路。“NB技术本质上是一个接入技术,跟中国移动买一个NB模组集成到硬件里,不代表任何事情。”

  但在NB之后,是未来的物联网图景。

  通过单车上的智能锁、GPS定位系统及与其连接的数据库和人工智能平台,很容易就能建立起一条完整的“数据链”,在共享单车出现前,这是很难实现的:使用前,匹配需求和供给数据,并实现自动开锁;骑行中,收集个体用户骑行数据,为个性化服务和营销策略提供依据;付款后,建立智能化用户信用数据库,以便开展精准服务;同时,通过对骑行、投放、停放数据的挖掘,能对单车投放数量和区域精准分配,解决乱停车带来的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问题。

  “我们和中国移动在北京一个区签订了供卡协议,这个区的手机用户才400多万,但开通物联网的用户已经突破500万,不到一年时间,这个区的设备数量,已经超过用户数量,也带动了移动物联网平台的发展。”夏一平说,未来物联网的应用会有很多,包括智能停车点,这是基于摩拜物联网的通用架构下开发的,同样的协议,同样的安全标准,只是硬件物体的接入就可以,“会把以后物联网的通用性、开放性体现得非常明显。”

  小蓝单车副总裁胡宇沸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小蓝已经在数据分析和利用方面有很多拓展。“比如我们在跟深圳、广州市政府合作,把用户的骑行轨迹形成热力图提供给政府,政府可以以此为依据规划骑行区域。”

  在近期的一次公开分享中,ofo大数据高级总监邵毅也提出,未来每辆共享单车都是一个可移动的有机体感器和数据收集器,他们深入城市的毛细血管,组成一个有机体大脑,可分析原有城市地区公交规划、道路规划等方面存在的运力不足之处,并对城市公交、市政等系统的未来规划进行优化。

  根据摩拜提供的数据,目前,全球的摩拜单车每天产生的数据量超过5TB,这已是移动物联网技术诞生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实际应用。“摩拜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移动物联网公司了,这是毋庸置疑的。”夏一平说,很多全球领先的物联网芯片制造商都为摩拜专门开了生产线,“现在影响的已经不是下游,而是上游芯片的生产。”

  刘大成甚至认为,未来共享单车会在整合后形成一个超级入口,“现在还属于军阀混战,等到市场相对冷静,就会争夺这个超级入口”。

  然而,从产业角度看,NB要想成为物联网的主流技术,整个产业链的成熟至少还要两到三年,“包括硬件的价格、网络的覆盖、设备的兼容性,都需要时间来发展成熟”。因此,夏一平说,摩拜目前还不会把智能锁全面转向NB技术,“未来一段时间,2G还会是一个主力军”。

  显而易见的是,随着竞争的深化,ofo与摩拜在产品形态上都正在趋同:ofo变“重”被加固,摩拜变“轻”更便宜,除了颜色不同,都开始使用铝制车身,实心车胎,可调节车座,智能锁……

  但夏一平认为,“好像是趋同的,但运营2000台车、10万台车,100万台车,软实力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从安全性到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指导运营团队,这些都有很高的壁垒。”

  对此,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提出一些“冷思考”,大数据产业化经营不会一蹴而就,眼前的问题则是安全。“大平台企业之间的合作势必造就出更为庞大甚至全覆盖的数据库,撇开个人隐私安全不说,合作后的超大型平台具有完全垄断用户和数据资源的能力,后续互联网新模式的创新者如何与之竞争,以及如何摆脱被超大平台模仿替代的风险?若果真如此,互联网的模式创新会不会演变成为少数几个巨头的圈钱游戏?”

资料图:北京,金色共享单车现身朝阳区望京街头。该共享单车配备充电模块,可以给手机充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北京,金色共享单车现身朝阳区望京街头。该共享单车配备充电模块,可以给手机充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终极悬念:合并?还是清场?

  在资本的助推下,共享单车已形成了三个梯队的市场格局:摩拜和ofo牢牢占据第一梯队,其投放单车辆占全国总投放量的8成;小蓝、小鸣、Hellobike、永安行等企业形成第二梯队,与第一梯队在市场份额、资金、城市数量、用户规模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但多以某一大城市作为辐射全国的大本营; 剩下的则是有出局风险的第三梯队。“现在有如此多共享单车公司,尾部公司已不太可能融到钱,损坏率又很高,慢慢就会离开战场。”小蓝单车副总裁胡宇沸说。

  今年6月,在北京创办的由你单车传出被摩拜收购的消息。由你单车在北京有20万辆车的投放量,此前也拿到过三轮融资,其中A轮由摩拜投资1个亿。不过,摩拜和由你单车都没有回应这一消息。

  倒闭潮也在6月拉开序幕。6月16日,重庆悟空单车宣布停止运营,退出共享单车市场。这家企业仅仅运营了五个月。6月21日,在保定创业的3Vbike宣布破产。

  《中国新闻周刊》采访到的多家共享单车平台都认为:不会像网约车那样在短期内完成一家独大。

  ofo创始人兼CEO戴威在最近接受福布斯采访时表示,“相比滴滴和快的,共享单车的线下更重一些,通过网络效应获取用户的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的提升的合并诉求没有那么强。”

  “滴滴时代,司机端的供给可以通过价格来影响,Uber奖励10块,我奖励20块,就把司机拉走了,导致对方的供应端下降。但共享单车不同。”摩拜CTO夏一平认为共享单车的竞争与滴滴时代完全不同,“我投了600万台车,你再怎么搞,我还是600万台车,我的单车是24小时忠诚为我服务的,不会叛逃到ofo去,这是核心区别,而服务是由供应量决定的。”

  小蓝单车副总裁胡宇沸从公司角度分析,“假设我们合并了另一家单车公司,那是把那家公司的车收回来、漆成蓝的?还是两个品牌一起运营?二者都很奇怪。所以,为什么我要花钱买一家公司,而不是花钱自己再造一批车?”

  刘大成也认为,共享单车所针对的最后一公里市场有太多可替代产品,不会出现网约车市场的结局。“除了同业竞争,还有黑摩的、黑出租,一旦市场出现空隙,会立刻有新的填补进来。”

  业内普遍看法是,共享单车的市场内,最终会留下10家以内公司。“每个用户手机上最后就会保留一两个单车App,究竟留哪一两个?”毛圣博说,“靠的还是回归商业本质的服务竞争。”

  因此,在强势的摩拜和ofo面前,第二梯队单车企业已避开锋芒,以差异性打法谋求生存。

  “我们最开始就不想做一个乱停乱放的单车,一开始的设想就是有停车方案的。”小鸣单车CEO陈宇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社会对共享单车乱停放问题的重视,拐点发生在今年五一前后。当时,上海市黄浦区没收了四五千台共享单车,租了一个超大场地堆放;与此同时,大批深圳市民骑车到深圳湾公园游玩造成拥堵,许多人选择直接将单车就地停放,从而制造了更大的拥堵。

  坐标杭州的小鸣单车,借这一拨舆论风潮推出自己研制的依托蓝牙近场通讯的停车方案。小鸣单车“电子围栏”的第一个试点在广州增城。“运营快半年了,用户知道车停在哪里,用车也去那里找,慢慢就形成了习惯。”陈宇莹说,“这样看来,靠大量投放来解决用户需求的办法,成本就太高了。”

  拿着已经落地的停车解决方案和地方政府沟通,争取政府购买服务,成了小鸣单车的差异化生存路径。陈宇莹发现,政府有三个诉求:欢迎共享单车;但希望停放有序;数据要可监管,不能形成垄断。“政府最怕的就是不打招呼,一晚上扔几千台车在路上的。”目前小鸣单车已和上海静安区、黄浦区、福建漳州、江苏无锡等地开展了试点合作。

  小蓝单车的思路则是:用户体验+多渠道变现。“大多数人对小蓝的评价是好骑、颜值高。”小蓝单车副总裁胡宇沸说,小蓝的全国用户已达2000万,仅今年三四五月,就增长了1000万用户。因此,小蓝单车也把重点放在改善用户骑行体验上,第二代单车增加了变速,第三代单车将增加电子屏,并采用碳纤维注塑工艺。“单车好骑,会带来整体运营效率的提升,小蓝单车全国每辆车每天可达9至10单,这个单量是其他家单车没有的。”

  在盈利模式上,小蓝单车选择和一些主流App协商战略合作,但目前仍无法透露合作内容。在第三代产品中搭载的电子屏幕,也是小蓝单车在探求的新盈利模式。它可以承载多项功能:推荐周边餐饮、游客场所、导航功能,还可以叠加运动监测功能,计算卡路里和运动轨迹等,未来还可以尝试广告推送。“就像分众传媒和今日头条那样精准推送,就避开了单纯靠车费增加营收。”

  “先赢不算赢。”小蓝单车联合创始人陈怀远对第一梯队两家巨头的喊话,也许代表了很多二三梯队玩家的心声,“所有你为了速度而欠下的都会在后面加倍奉还。”

  (实习生刘一麟对本文亦有贡献)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