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消费火热背后焦虑蔓延 靠钱砸不出能力提升

2017年09月22日 11:05   来源:人民日报   

  靠钱砸不出能力的提升(生活漫步)

  林丽鹂

  ■在转型加速、信息爆炸、时间短缺的时代,一些人总怕慢了一步就被别人落下,增加知识消费,更像是为了缓解焦虑而寻求的心理安慰

  ■知识消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和服务,要真正为消费者所用才能实现价值。如同购买健身卡,如果不去锻炼就没有任何意义。花钱能买来知识的载体,但买不来能力的提升、自我的改变

  一位好友刚出月子,就带着满月的儿子去上早教班,96课时总价1.9万多元,平均一节课200多元,据说可以开发孩子早期的视觉、听觉和空间探索能力;刚开始工作的表妹,为了提高英语口语水平,买了几万元的课程卡,量身定制学习计划,还在网上购买了几千元的知识付费音频、视频课程;老同学花几百元在音频分享平台上买了一套学习课程,想利用零碎时间学习点新知识……越来越多人的消费支出中除了衣食住行外,有一大块预算留给知识消费。这让商家也看到了机会,早教机构、在线教育机构、知识付费应用平台等花样迭出,吸引着眼球。

  愿意为知识付费,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渴望,但火热的知识消费背后,总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焦虑情绪在蔓延,不少知识消费更像是在为焦虑心理埋单:看着别人家孩子上早教班,担心自家宝贝输在起跑线上,就不甘落后地报名;发现同事英文对答如流,赢得派驻海外分公司的机会,自己也赶紧买张学习卡;眼见好友在朋友圈又分享一门公开课,担心自己再不努力就会被淘汰,马上订阅了付费推送……在这样一个转型加速、信息爆炸、时间短缺的时代,一些人总怕走慢一步就被别人落下,增加知识消费,似乎是为了缓解焦虑而寻求的心理安慰。

  冷静想想,会发现有些知识消费的性价比并不高。很多商家抓住人们的焦虑心态,推出各式各样的知识消费产品,运用天花乱坠的营销手段吸引消费者。但由于缺少行业标准和专业评估,眼下一些知识消费产品花样多、看着火,实际效果却难以衡量,有些可能跟宣传承诺相去甚远:好友给儿子报的数万元早教班,不过就是听听音乐、做做游戏;表妹的英语课程卡并没有专人督促学习进度,订阅的推送多是碎片化内容,不值得打开;老同学的学习课程也都是杂七杂八的内容拼凑而成……可以说,这些知识消费只是“看上去很美”。

  不仅内容良莠不齐,知识消费市场还充斥着其他乱象,亟须加强监管。一些早教机构没有到教育部门注册备案,所谓的专业老师培训一周就上岗;一些外教口音奇怪,没有教师资格证书就开始一对一授课;一些知识付费的音频、视频涉嫌虚假宣传、侵犯知识产权。针对这些共性问题,工商、教育、知识产权等相关监管部门应及时研究市场动态,消灭监管真空,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自身也要小心消费陷阱,购买时仔细甄别,到正规机构咨询产品和服务,并要求查看教师的专业资质。

  人们愿意为知识付费,很多知识消费的确也有助于梳理学习方法、开阔视野,让人少走弯路,快速了解某一个领域,值得购买。但知识消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和服务,要真正为消费者所用才能实现价值。如同购买健身卡,如果不去锻炼则没有任何意义。获取知识的成本也从来不只是金钱,钱能买来知识的载体,但买不来能力的提升、自我的改变。砸钱能燃起一时的学习热情,但不等于花钱就能学到知识,仍需付出思考、练习等一系列个人努力。无论知识消费产品如何花样翻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途径,还是那样的古老朴拙——勤奋和坚持。

  传统知识消费热度不减,知识付费应用也正处于风口,更需监管部门整治乱象,消费者理性选择,真正催生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让这个市场持续繁荣。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