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壁垒 京津冀三地要素流动加快

2018年03月01日 11:18   来源:河北新闻网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邢杰冉)千方科技、漫游世纪……如今,漫步在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数谷大厦内,一系列来自北京的公司标识格外醒目。从2014年5月建园至今,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已引进落户了100多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

  秦皇岛分园巨大的吸引力来自其建园之初建立的“4∶4∶2”利益分配机制。按照这一机制,入驻企业产生的税收由北京市海淀区、秦皇岛市两地政府各得40%,另外20%共同设立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培育新兴产业。

  秦皇岛分园的成功,来自于京冀在税收分享制度方面的改革。京津冀协同发展四年间,三地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打破行政壁垒,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

  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在投资一体化方面,我省与京津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与北京共建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与天津组建了津冀渤海港口投资公司,跨区域组建了一批市场主体,共同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管理运营。

  在交易一体化方面,三地注重发挥市场化交易机制的作用,探索推进生态建设项目产业化和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的跨区域交易。承德市与北京市开展了跨区域碳排放交易试点,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经验。

  在运营一体化方面,我省与京津联合开通了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华夏银行等金融机构,实现了京津冀异地取款免手续费。

  在人才一体化方面,去年12月19日,29位高层次人才拿到了通武廊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持卡人在三地间流动,可参照学历、职称等通用标准进行分层级等同化互认,享受三地相应的人才政策。

  此外,我省还与京津以及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招商局集团等共同设立了首期规模为100亿元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支持产业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动产业协同一体化发展。

  不断打破行政壁垒——

  2018年的1月1日,央视《焦点访谈》把镜头对准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吸引他们的是该园区在全国首开异地监管先河的“共建共管共享”模式。

  京冀两地共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实行异地监管模式,保留转移医药企业的“北京户口”,由北京市食药监局实施许可、认证和监管。管理机制的创新,带来的是市场主体的壮大。截至目前,签订进驻园区协议的医药企业达102家,总投资327亿元。

  2014年和2015年,三地在全国分别率先开展了京津冀检验检疫和通关一体化改革,目前这两项改革已在全国推广。2017年,河北出口货物在全国23个省份的口岸实施了出口直放。按照平均每批次节约通关成本100元、节省通关时间12小时计算,共为河北外贸企业节约通关成本876.44万元,节约通关时间105.17万小时。

  三地还签署了节能监察一体化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构建京津冀节能监察“大执法体系”,并协同发布了10项安全生产地方标准。

  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去年11月9日,京冀(曹妃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成立。此后,两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形成“一个整体”,在曹妃甸的北京企业只需进一个门、到一个窗口就可以了解两地政策,获得两地服务。

  去年,三地民政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增设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试点机构的通知》,增设张家口九鼎老年公寓等6家养老机构为新的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试点机构。至此,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试点机构增至9家。

  数据显示,我省与京津在卫生、人社、养老等方面已签订了150多项合作协议;三地实现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职称评审证书和部分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截至去年底,京津冀跨省(市)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达1093家。三地居民切实感受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红利。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