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产业生态圈 成都工业这八个数字值得记住

2018年03月08日 11:01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原标题:构建产业生态圈 成都工业这八个数字值得记住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大幅压减工业生产许可证,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不久前,成都市召开“全面落实年”动员大会。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

  成都工业正在进入发展新时代——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从着力打造产业生态圈到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从“成都速度”到“成都品牌”、“成都质量”,蹄疾步稳的成都工业转向高质量发展。

  从今日开始,成都商报将推出“推动成都工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展示成都工业风采,激发制造企业活力。

  一块玻璃板进入生产流水线,经过200多道工艺,摇身变成一块50英寸的高清液晶面板——这是位于双流的中国电子成都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现场,这个从打桩建设到建成投入试运营仅用时16个月的项目,创造了液晶面板项目建设的“成都速度”、“世界速度”。

  这样的“成都速度”案例,在成都工业里并不鲜见。成都亦并不满足于此,以中国电子成都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为例,项目更多的超前布局,是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技术投入。

  新一轮成都总规里,关于产业有更高定位——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这也是成都工业不懈奋斗的方向,从“成都速度”到“成都品牌”、“成都质量”,转向高质量发展。

  成都工业基础如何?底气在哪里?数据更能说明。2017年成都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4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全市449个亿元以上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完成投资1282.61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83.2%;全市完成工业投资3008.7亿元,同比增长33.9%,完成技改投资2780.9亿元,增长42.2%。

  过去的一年,成都工业还有更多数字值得记住。

  1

  构建产业生态圈

  启动建设13个市级重点产业生态圈

  2017年,成都发展工业经济的理念发生了显著改变。7月,成都市首次明确了以产业生态圈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的全新理念。

  成都市强化顶层设计,按照产业生态圈建设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产业方向、重点任务、推进措施,研究制定了《成都市制造牵引产业生态圈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成都市产业生态圈建设工作方案(2017年)》,确保产业生态圈构建有序推进。

  此外,成都建立市县两级联动产业生态圈建设工作机制,整合全市资源,分重点企业生态圈、重点行业生态圈、重点区域生态圈三类,统筹推进市级重点产业生态圈、区县产业生态圈建设。其中,确定启动建设13个市级重点产业生态圈,涉及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等7个产业。围绕产业生态圈建设要义、基本构成、研究方式和推进机制,建立标准体系,制定了《成都市制造牵引产业生态圈建设指引》,指导区(市)县绘制集成电路、轨道交通、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等产业链全景图。

  2

  完善工业空间布局

  优化全市“20+10”产业园区

  2017年,成都市按照城市空间格局和产业园区“五位一体”管理要求,完善成都工业空间布局规划,优化全市“20+10”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和空间规模,制定园区产业发展目录和规划建设导则。围绕产业新城建设,以市场化方式推进产业园区“二次开发”,强化标准厂房、人才公寓等生产生活配套和商务办公、展览交流、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设施,引领城市和产业时序上同步演进、空间上分区布局、功能上产城一体。

  更多区域与成都共同升级,成都市制定支持工业企业跨区域合作发展专项政策,编制《成德绵产业协同规划》,推进成德绵三地产业深度合作。

  原标题:构建产业生态圈 成都工业这八个数字值得记住

  3

  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

  2017年,成都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持续加大工业“稳增长”力度,坚持工业经济主要指标月通报、月督查、月调度、月会商制度,及时掌握各区(市)县工业工作进展,分类研究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此外,成都还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实行“规上企业月收集、重点企业旬收集、龙头企业即时跟踪”的分级监测机制,密切监测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波动情况,对全市100户重点监测保障企业和50户亏损较大的企业予以精准服务和帮扶,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4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

  4

  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282.61亿

  成都市完善投资促进工作机制,建立存量招商“三个一批”项目库,及时掌握项目进展,对行业领军企业及世界500强企业实施“一对一”跟踪服务,协调解决项目从前期对接到签约落地中的困难和问题。

  成都掀起大抓项目建设、奋勇争先、比学赶超的浪潮。2017年,全市449个亿元以上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完成投资1282.61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83.2%。其中,京东方第6代LTPS/AMOLED一期生产线、SPA平台乘用车整车等189个项目竣工投产,中电子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中国中车(新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格罗方德12寸晶圆制造项目、吉利新能源汽车整车等144个项目开工建设。全市完成工业投资3008.7亿元,同比增长33.9%;完成技改投资2780.9亿元,增长42.2%。

  5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五大支柱产业占工业比重近七成

  2017年,成都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努力打造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五大支柱产业占工业比重近七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增速分别达20.8%、1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食品饮料、汽车制造、装备制造产业运行平稳,分别增长11.1%、10.6%、8.8%;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占工业总量分别达32.2%、26.3%。

  成都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依法依规推动100户企业的落后产能退出。目前,全市已全面淘汰小水泥、小火电、小石灰窑,整体退出了煤炭生产、烟花爆竹和钢铁长流程冶炼,进一步优化调整了产业结构。

  6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2项军民融合经验在全国推广

  2017年,成都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促进技术、资本、人才和信息等要素深度融合,推动7个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成都芯谷”等军民融合产业项目建设,成功承办“第二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决赛”。这一年,成都探索的“民口企业配套军品的认定标准和准入机制”、“军民两用技术联盟股权合作新机制”2项经验在全国推广。

  此外,成都还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市市级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已达834户,其中,国家级31户、省级400户、市级403户。

  原标题:构建产业生态圈 成都工业这八个数字值得记住

  7

  加大企业服务

  培育中小企业

  1595户

  成都市通过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扶持壮大一批“拟上规、成长型、小巨人”企业, 2017年培育中小企业1595户,其中拟上规464户、成长型709户、小巨人422户。

  “产业新政50条”出炉后,成都市不断创新要素供给方式。

  在土地要素方面,完善土地产出效益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分配挂钩制度,积极盘活低效用地,采取弹性年期出让、租赁、先租后让和标准厂房出租等方式,满足项目用地需要。在能源要素方面,完善能源基础设施,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制定能源专项政策措施,降低企业用能成本,保障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用能需求。2017年,全市全社会用电量569.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5%。其中,工业用电量为257.4亿千瓦时。全市供应天然气62.0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48%。其中,工业用气31.2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79%。在资金要素方面,推进产融合作试点,扩大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资金池”和“民营企业应急周转金”规模,鼓励企业直接融资,深化企业投融资对接活动等融资协调服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8

  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

  新增宽带用户

  84万余户

  成都加快“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推进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城域网出口带宽扩容,推进“东进”区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全市新增535个行政村(社区)光纤到户覆盖,新增宽带用户84万余户,全市宽带用户平均带宽达到60兆以上;在全国率先建成首个千兆省会城市,新建4G基站4200余个,新增4G用户790万余户,4G网络城乡综合覆盖率大幅提高;建成i-Chengdu公共Wi-Fi场所630个。

  此外,成都还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2017年推动62个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建设,形成汽车、模具等5个行业的信息化共性解决方案,推进成都工业云平台创新应用,为1850家企业提供基础设施资源(IAAS)、云应用服务(SAAS)。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排名在副省级城市中上升3位。

  成都商报记者 叶燕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