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基本平稳,工业企业利润回升,就业形势稳定,价格基本平稳。虽然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正逐渐显现或加大,但是全年仍能实现6.8%左右的经济增速。
从改革开放的历史来看,改革往往是通过开放倒逼才得以实现的,当前国内经济社会所出现的深层次难点问题和世界政治经济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让我们迫切地感觉到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近日发布的《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指出,2018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基本平稳,工业企业利润回升,就业形势稳定,价格基本平稳。虽然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正逐渐显现或加大,但是全年仍能实现6.8%左右的经济增速。课题组建议,我们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智慧、更大的定力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倒逼深层次制度改革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上半年经济运行中稳中有忧
报告指出,2018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基本平稳,工业企业利润回升,就业形势稳定,价格基本平稳,虽然受基建投资增速大幅下滑影响,内需中投资增速持续下降,但进出口保持原有较高增速并支持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库销比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也支撑了房地产的开发投资。
然而,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正逐渐显现或加大。国内家庭与企业债务问题悬而难决,家庭债务激增,叠加收入分配不平衡问题,其对实体经济的拖累日益显现。消费增速持续下滑,致使企业经营活力下降,这一方面使得企业也被迫加杠杆,另一方面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家庭债务增速,从而进一步挤占家庭流动性,加大了去杠杆的难度。更严重的是,家庭和企业部门间债务的负反馈效应还溢出到银行系统,导致银行坏账率上升。金融去杠杆和强监管已全面推行一年多,但尚处于阵痛期内,部分银行的风险溢出率持续上升。同时,金融系统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保就业及所有制歧视等因素使得商业银行对僵尸企业被动输血,加剧了金融资源的错配。房地产方面,棚改货币化安置一方面改善了民生、降低了库存、缓解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但另一方面也推高房价、加剧结构性资源错配。从外部环境看,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增加了进出口的不确定性,与美元指数攀升等因素叠加,共同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上升。
纵观目前我国面临的内外部不确定因素以及外部局势的不可控性,在政治经济环境变得异常错综复杂,挑战空前的大背景下,课题组认为,我们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智慧、更大的定力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并且这样的改革一定是综合性改革,是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位一体及其各个层面互动互补的综合改革治理,以有能、有为、有效、有爱的有限政府定位作为改革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与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在当前错综复杂的世界变局中,我们需要从大的格局、长远视角、国际视野来把握机遇,化解挑战,以高水平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最大限度地融入和巩固开放自由贸易体系,处理好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中美双边关系。
2018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6.8%
课题组基于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模型(IAR—CMM Model)的情景分析和政策模拟结果测算在基准情景下,2018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6.8%,而经校正后的GDP增速约为6.5%。基准情形下,CPI增长1.8%,PPI增长3.4%,GDP平减指数增长2.6%,消费增长9.3%,投资增长6.5%,出口增长12.2%,进口增长21.2%。
根据投资情况、全球贸易摩擦、家庭债务等国内外经济条件变化,课题组还分别从基准情景(假设外部经济整体向好,美联储2018年加息四次,国内基建投资下半年企稳,三季度降准一次)、乐观情景(假设外需向好,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全年增速高于基准0.8个百分点,保守乐观为高于基准0.4个百分点)、悲观情景1(假设全球贸易摩擦升级,使得2018年我国出口增长低于基准4.1个百分点,保守为低于基准2.4个百分点)、悲观情景2(假设家庭债务大幅攀升,拖累消费下降0.8个百分点,保守为下降0.2个百分点)、悲观情景3(假设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比基准下降4.1个百分点,保守为下降2.7个百分点)进行数值模拟,所得的预测结果显示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整体平稳,但内部和外部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课题组根据宏观结构模型的模拟测算发现,扩张性的信贷政策在经济下行时能起到迅速稳定经济的作用,但同时会提高抵押品价值使得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造成长期资源错配。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出现较大不确定性,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当下,为了应对外部风险,在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深化金融市场改革的前提下,应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深化推动财税体制改革:一是要加大企业税费减免力度,特别要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优化税收结构,改善营商环境,释放经济活力;二是进一步加快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改善正在恶化的财富分配不均问题,释放消费活力;三是有序推进房地产税制度的实施,解决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以及隐性债务问题,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形成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课题组认为,随着我国进入更加看重增长质量的发展阶段以及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过度依赖财政和货币政策都不能解决体制性结构性问题,更需要将短期风险的防控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治理相结合。从改革开放的历史来看,改革往往是通过开放倒逼才得以实现的,当前国内经济社会所出现的深层次难点问题和世界政治经济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让我们迫切地感觉到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结合短中长期的视角来看,课题组对中国如何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倒逼深层次制度改革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有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关口上,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内部看也面临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战略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涵,就是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这一结构转变不应是靠产业政策来实现,而是通过进一步健全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制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中国需要以更大的改革决心、力度,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尤其是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是重中之重,同时让政府在维护和服务的基本职能边界之内更好发挥作用,包括作为“裁判员”的规则维护者作用,而不是作为“运动员”高度嵌入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去。同时,提升国家依法治国能力和政府执行力及建立良好的社会规范和秩序及和谐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
第二,中美两国经贸纠纷问题愈发严重,已升级为中美经贸摩擦,不仅将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及相关企业带来重大负面影响,而且损害中美彼此国家利益,对我们经济发展十分不利。作为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和第一大发达国家,中国和美国的共同利益应该是远远大于分歧点、冲突点的,需要中美双方进行双向的战略调适和战术调整,中美关系终归要好起来才行。尤其是中国,仍处于为“两个一百年”目标以及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现代化强国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关键历史时期,需要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来继续强大自己,对外开放还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下去。从而,当前的形势是危中有机,中国只有很好抓住这次机会通过经贸摩擦倒逼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存异求同、取长补短,才有望让外界看到共同点,化干戈为玉帛,进一步发展壮大自己,才能实现十九大所提出的使命、愿景、目标及其他任务。
第三,改革往往是要靠倒逼的,中国需要以更大的开放决心、力度,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改善投资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倒逼国内制度体系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反思以扭曲国内资源配置为代价的出口退税政策,以降低出口退税率及与民生相关的进口关税为突破口,汇聚国内外资源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尤其是生、老、病、居、教等民生需要,做到生计有所靠、终老有所养、疾病有所医、住者有所居、求学有所教,这才是广大民众真正所期望的,也是有能、有为、有效和有爱的有限政府的应有之责;其次,主动面向国际资本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倒逼打破国内民营资本的有形无形投资壁垒,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的形成,减轻外界认为中国是政府主导市场经济活动的印象;最后,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和营商环境,激发、培育和保护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推动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
第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任务是在更高水平的开放条件下提供制度基础的综合性改革,应该统一到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和“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上来。这两段话正好对应经济包容性、国家依法治理能力和政府执行力及社会包容和谐性的提升。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竞争性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转变,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平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经济参考报记者 金辉 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