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是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战略支点,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联结点以及内陆开放高地。
重庆自贸试验区自2017年4月1日挂牌建设以来,深入贯彻中央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要求,坚持高位推进,明确目标定位,实施“双轮驱动”,完善运行机制,凝聚发展合力,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中央改革办、国务院大督查组、国务院自贸试验区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据重庆自贸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重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效明显,151项改革试点任务已落地实施122项,29项正积极推进。截至2018年10月底,重庆自贸试验区引进项目1605个,签订合同(协议)总额4848.14亿元人民币。
重庆自贸区建设取得的阶段成果
自贸区规划至今已经有五年时间,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及经验。探寻自贸区建设进展也成为环球网财经本次采访的重点?对此,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国家赋予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枢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支点的战略定位,着力打造以多式联运为核心的内陆国际物流枢纽,以货物贸易为基础的内陆国际贸易中心、以金融结算便利化为抓手的现代金融中心、以互联互通为目标的现代服务业运营中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在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中欧班列功能拓展、多式联运平台建设、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运行、通关一体化、开放平台协同发展、自贸试验区与中新项目一体化发展、物流金融创新、新兴产业集聚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环球网财经梳理,重庆自贸区已经取得了以下六方面成绩:
一是制度创新成果丰硕。重庆自贸试验区151项改革试点任务已落地实施122项,29项正积极推进。国家四批153项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经验已落地实施126项。出台配套文件34个、支持措施500余条。形成投资、贸易、金融和事中事后监管4个领域141条创新政策举措。培育形成13个创新典型案例,3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案例6个、首创制度创新成果1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四自一简”、“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实施铁路运输信用证结算”等被国家采纳和推广,“重点企业进口付汇新模式”21项案例和成果从自贸试验区推广到全市。积极开展个性化探索,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围绕陆路贸易开展以运单为核心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开立全球第一份跨境铁路联运提单及跟单国际信用证,国际陆路贸易规则探索迈出重要步伐。
二是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全面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外资项目备案实现立等可取,覆盖率达到100%。加快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三互”大通关建设持续发力,企业业务协调时间节省50%以上。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口岸通关时间压缩了三分之一。传统加工贸易产业实现加快升级,零部件和智能终端出口持续增长。贸易新业态加速崛起,融资租赁、全球维修顺利起步,飞机保税租赁率先在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实现突破,跨境电商、汽车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在中西部地区处于前列。
三是营商环境大幅度优化。33项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片区。商事主体注册登记“四办”(网上办、马上办、辅导办、帮你办)、基层“注册官”制度广受企业好评。推进“多证合一”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探索推行“四十一证合一”,通过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告知承诺、提高透明度、加强市场准入监管等措施,解决“准入不准营”的问题。“证照分离”事项网申专区上线,100项行政审批事项具体操作细则和流程向社会公开。涉税事项“最多跑一次”“全程网上办”全面铺开。在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率先建成区域识别系统,正式运行大数据监管信息平台,自贸试验区法院获批,组建商事仲裁中心和知识产权法庭,设立调解、公证、涉外法律服务等机构,成立西部唯一的商标审查协作中心。
四是金融开放创新取得实效。在全国率先启动物流金融创新试点,推出国际陆路贸易供应链融资新产品。优化跨境收支管理,提高跨境结算效率,节省企业人力和资金成本超过70%。在全国率先推出“出口双保通”产品,跨境保理业务实现突破。跨境人民币使用范围扩大,跨境人民币汇率风险和汇兑成本实现“双降”。跨境投融资领域更广,企业外债流入维持历史较高水平,平均融资成本下降0.5个百分点。多元化、专业化金融服务网络更加健全,中信银行、交通银行等设立跨境结算、离岸业务等区域性或全国性功能总部。
五是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严格推行政策、项目“双清单”,坚持“为好项目设计好制度”“为好制度匹配好项目”,强化招商工作。智能产业加速聚集,商汤科技人工智能、金泰克内存生产基地等标志性项目落地。医疗领域实现突破,新加坡莱佛士集团独资医院落户。航空产业逐渐壮大,美国AAR、新加坡新科宇航、广州飞机维修公司维修企业落户共建。金融、教育领域逐步扩大,筹建首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及合资医疗保险机构,引进美国石溪中学等境外教育机构。截至2018年10月底,重庆自贸试验区新增企业注册20630户,占全市比重9.0%,注册资本总额1725.39亿元人民币,占全市比重13.8%。其中,新增外资企业注册347户,占全市比重21.0%,注册资本24.05亿美元,占全市比重12.0%。重庆自贸试验区引进项目1605个,签订合同(协议)总额4848.14亿元人民币。
据重庆自贸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重要批示精神,按照国务院自贸试验区建设五周年座谈会部署以及市委市政府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提高自贸试验区发展水平,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走深走实,努力把重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中发挥更大引领和示范作用。将从以下六点突破: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统筹谋划,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二是聚焦改革创新,实现重点突破,形成更多高质量、集成式制度创新成果。三是落实试点任务,抓好复制推广,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效。四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法治保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五是立足自身优势,开展个性化探索,打造特色亮点。六是实施开放引领,发展开放型经济,形成竞争和发展新优势。
西部物流园自贸板块成绩斐然
探索铁路运单贸易融资功能、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带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等方面的成效和经验,也成为环球网财经采访时的重点提问?
对此,重庆自贸区相关负责人回复环球网财经,认为目前西部物流园自贸板块在探索陆上贸易规则、建设内陆枢纽和口岸高地、跨区域产能对接等方面收获显著成效,“铁路运单物权凭证化”和“创新推动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2项创新案例更上报国务院,并面向全国推广。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一,创新物流供应链金融,探索陆上贸易规则。
长期以来,世界贸易的规则都与海运挂钩,铁路运单不是物权凭证,货物买卖方指定的代理收货公司,均不能用运单证明其对相关货物拥有处分权,这直接导致跨境陆路运输无法形成畅通的供应链金融,造成了内陆地区直接参与国际贸易的极大不便。
重庆自贸区总体方案中提出 “构建中欧陆路国际贸易通道和规则体系,发展国际铁路联运”的有关要求,其核心就在于打造物流供应链金融,实现海运和陆运的贸易规则相融通、相适应。由于西部物流园是中欧班列(重庆)、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等陆上运输线的起点,占位全市多式联运体系的中枢,因此也成为了攻坚此项任务的主战场。
在中欧班列(重庆)的现有主要货源中,物流园自贸板块选择了原装整车作为切入点,利用国内的合同法及贸易规则,以“货代单”代替铁路运单为思路,结合重庆铁路口岸对货物的指定查验及放行权限,积极接洽德国汉宏、德意志银行及中行、工行、建行,成功实现经中欧班列(重庆)运输的进口汽车货运提单被银行授权认可作为物权凭证。2017年10月,重庆铁路口岸成功开具第一单铁路信用证,继而于今年3月完成了铁路信用证的批量化使用。目前,在中欧班列(重庆)线路,已有4批进口整车采用这种模式进口,初步实现常态化。
同样可喜的是,在重庆农商行与迪拜MAS银行的支持下,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铁海联运线路也于今年7月打通了进口车商的结算通道。首批采自中东地区的进口整车一改当地主流的T/T外汇现金付款结算方式,转而采用“海铁多式联运提单”进口,率先在内陆地区实现了“信用证结算+海铁多式联运”的结合。此举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进口商海外采购融资问题,也规避了境内预付款境外不发货的风险,对相关产业从沿海地区向重庆转移具有直接促进作用。
二,体系化运作开放资源,建设内陆枢纽和口岸高地。
今年以来,物流园自贸板块加快推动以铁路为主的综合国际物流通道体系,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班列开行皆表现抢眼:截至10月底,中欧班列(重庆)共开行班列991班,其中去程523班,回程468班,新增重庆-越南、重庆-明斯克、重庆-汉堡、重庆-伊朗运行线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开行铁海联运班列365班,其中下行192班,上行173班,实现“天天班”开行,并于新加坡、越南、香港等地设立了5个海外货物集散分拨中心;此外,北向的“渝满俄”班列开行149班、东向的“渝甬”班列开行127班,均实现常态化开行。
在巩固国际物流枢纽的基础上,物流园自贸板块立足铁路口岸核心资源,提升口岸功能,优化完善口岸配套,引导上下游产业的集聚,基本形成了与通道体系相呼应、与国际规则相接轨的口岸体系。园区已建成投运整车口岸口岸,正在快速推进设立首次药品进口口岸,推动进口粮食、肉类、冰鲜水产品等指定口岸功能拓展至铁路口岸,以及B型保税区拓展区(含保税冻库)、国际邮件互换中心、口岸公共仓等一批服务口岸经济的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加快自贸区项下体制机制创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现代物流、商务商贸、智能制造、现代金融等开放主体,软硬两手服务保障国际物流通道运行能力,赋能口岸高地建设。
目前,物流园自贸板块正在着力推动转口贸易的发展,通过中欧班列(重庆)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接驳,实现欧亚间通过重庆的转口贸易。园区已分别开展两次将越南产的韩国LG的电子产品通过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联动测试,抵达波兰和德国;比利时产的烟叶至日本的转口贸易测试。
三,强化跨区域产能对接,撬动中西部经济格局。
今年9月,一列满载PVC的货运班列从青海驶出,抵达西部物流园后转运至印度海港。这是青海的首班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开辟了新的“盐马古道”。无独有偶,11月,中欧班列(重庆)实现白俄罗斯回程班列常态化开行,其主要货品乳制品原料从此无须绕行沿海,能够直接运往全国各地工厂。
以上物流方式的改变,正是物流园自贸板块推动陆上联运的成果,促使供需双方都能以低廉成本实现大规模贸易流动,也从侧面佐证了重庆自贸试验区“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功能。
事实上,依托通道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物流园自贸板块正全方位营造出中西部地区跨区域产能对接的新环境。以中欧班列(重庆)为例,主要货物品类逐步涵盖了笔电产品、整车及零部件、通讯设备、机械、汽配、服装、小家电、化工品、食品、冷链、医药及医药器械等数十个大类。而究其来源,重庆以外地区的货源占比逾60%。在陆海新通道的主要货品中,内地的工业制品(如机械设备、电器、五金件等)与进口的原材料(如矿物性建筑材料、化工原料、农产品等)同样实现了南北对流,达到了各取所需、互利共赢的效果。换言之,凭借物流园自贸板块的集散分拨功能,周边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找到了一种新的产能对接渠道,受制于地缘的产能优势得以释放并不断变现。
另一方面,物流园自贸板块借力自贸区制度红利,加快培育开放型经济,签约落地了一大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如美国安博、普洛斯、红星美凯龙等国际物流商贸巨头,传化智联、万达互联网小贷、中垦融资租赁等金融结算类企业,腾博物流、昂洋供应链、尼尔森等国际贸易企业。截至10月底,物流园自贸板块共实现了1500余家企业入驻,主要涉及物流、商贸、金融及相关配套领域。这些企业的集聚,不仅使园区自我造血能力持续增强,其业务版图的不断扩大,也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商业机会,为活跃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引擎作用。
在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坚强领导下,物流园自贸板块将紧紧围绕中央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以“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发展思维,紧扣重庆自贸试验区顶层规划,主动服务国家开放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力以赴推动从高水平开放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化。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