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六年,经过政务、法治、市场、人文、社会文化、生活、社会、生态八个方面的全面建设,通州区于2017年年底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
在这一场“创城”之战的督促下,作为城市副中心的通州迎来了脱胎换骨的改变。生态和城乡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功能和综合承载力明显增强,城市管理和公共秩序不断优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显著提高,一些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重点难点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如此令人振奋的成就,在“创城”结束后如何巩固,则是通州接下来更重要的一场硬仗。
常态领导固决策
2012年,通州区启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工作后,成立了“创城”总指挥部和办公室,以区委书记、区长为总指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区政协主席为总督导,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分别担任8个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按照“创城”所要求的8个方面各自展开创建工作。
128个部门单位和乡镇街道共同分解承担指标任务,各部门单位、各乡镇街道均成立了创建工作组织机构,构建起区领导指挥调度、区创城办统筹协调、专项工作组强化落实、职能部门与属地联动的组织领导体系。
“创城”成功后,这样的机制得以保留和延续,临时成立的专项工作组变身成了一个常态化组织——文明城区常态化建设领导小组。在稳定的组织保障下,一系列“创城”所带来的举措得以持续有效地实行下去,尤其是需要久久为功的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成果。
2018年,通州区将背街小巷整治和文明街巷创建过程中总结的试点经验扩大至全区,多部门联动,解决了一大批环境卫生和管理秩序的难点问题,一批道路、节点的轮廓重新亮了出来,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愈加整洁豁朗,沿街商铺、便民市场更加规范有序。
在2018年全市宜居环境满意度调查中,通州区名列第一;在2018年上半年城乡环境综合考核中有5个月名列第一。与此同时,通州区坚持铁腕治理大气污染,狠抓水环境治理,努力让蓝绿交织成为城市副中心的底色,PM2.5累计浓度改善率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率均居全市第二。
美丽乡村建设也得到稳定有序的推进,在农村地区大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集市创建活动。“创城”期间发起并加以推广建设的“红白理事会”制度在潞城镇得到了很好的延续,158位去世老人的丧事无一起大操大办,并且通过集体婚礼等新形式推动形成文明、节俭、科学的嫁娶新风尚。
市民巡访保实效
街头巷尾的垃圾桶是否干净完好、便道上的地砖有没有翘起来影响通行、护栏是否有缺损……听起来十分不起眼的小事,却代表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对于这些细枝末节的琐碎小事,每天生活在其中的市民则是最好的“眼睛”。
2014年年底,一支依托于民间志愿服务组织和热心市民而组成的市民寻访团应运而生,70多位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市民成了第一批寻访团成员,对自己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设施缺陷、管理不足等方面进行监督、举报,并由当时的“创城”办公室负责督办,再交由具体的城市管理部门负责整改。如今,“创城”已经成功,市民寻访团的制度一直保留了下来。
40岁的朱涛是市民寻访团最“老”的团员。他在通州生活了14年,一直很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自打听说了有市民寻访团这事,他立刻在官方网站上报了名。由于组织能力强,经验丰富,很快他被任命为市民寻访团的团长。“眼见着身边一点点变好,有一种参与感,所以对于‘创城’的责任感来的要更加热烈。”朱涛说,作为一名普通的市民,需求其实很简单。大家关注的都是身边的小事,可能就是路上有一摊狗便无人清理、告示栏被太阳晒褪色了、公园里的健身器材有点晃悠、路中间的护栏歪了一段……但只要有了一点点改变,就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和获得感。目前,寻访团已经超过3万人,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成为“创城”成果巩固工作最坚实的群众力量。
通州区文明委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民寻访团反馈的建议和意见,通过“暗访组在行动网站”进行收集整理,并对问题处理的过程进行实时记录,还具备实地考察工作的线上记录等功能。今年以来,“暗访组在行动网站”上传问题照片9870张,月均点击量3880人次。通过这样的督办机制,通州区各责任单位和地区累积问题整改率达80%以上。
志愿互动促文明
对通州来说,6年“创城”工作,志愿服务逐渐成为一股深入人心的力量。
早高峰中,无论是开车的人、坐车的人,还是步行的人,都沉浸在赶时间的急躁中。车流穿梭中,红绿灯路口总有行人跃跃欲试,企图趁机跑过马路。“等!等灯!等灯!”“亲,我们陪你一起等红灯!”伴着《等灯等灯》公益歌曲,几位身着卡通服装的志愿者伸出“停”字手牌,高举文明宣导牌提示行人。这种新奇有趣的形式,拦下了不少闯红灯的行人,笑笑退回耐心等待。除了歌曲、舞蹈,“等灯”行动还延伸出了快板、文明绳、地贴、快闪、广播操、广场舞等多种有趣的艺术形式,潜移默化培育居民的文明出行意识形态,如今行人乱闯红灯的现象已经很难一见。
公交站、地铁站,身着黄色马甲的文明引导员让候车秩序更加平稳;大型商场、车站里的控烟志愿者让市民呼吸的空气更加清新;“温暖冬衣”行动帮助困难人群渡过严寒的夜晚……
在“创城”常态化建设工作的扶持和号召下,志愿服务向着制度化迈进,各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在通州遍地生根。目前,通州区在宣传推树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健全完善嘉许激励机制上下了大功夫,叫响了“通州百姓”金名片,结合社会治理、移风易俗、生态文明、环境建设等项目打造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承接社会民生项目,壮大专业志愿服务队。截至目前,通州区注册志愿者超过36万人,志愿服务总时长达3900万余小时,志愿服务的市民满意率和知晓率提升到了90%以上。
短评
贵在长效 久久为功
巩峥
六年磨一剑,通州区去年终于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区”。获得国家级殊荣固然可喜,但更应击节称赏的是今年该区提出“创城永远在路上”的口号,要求在全区上下将文明城区建设常态化。
获得荣誉不易,守住成果更难。通州在“后创城时期”毫不松懈的做法,其实正是创建文明城区的要义所在。全国文明城区的评定规则非常精细,从整体的城市硬件设施建设水平、生态宜居指数,到公民思想道德、日常行为举止,都有详尽的标准与要求。每一项要求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都不是能躺在既有成绩上睡大觉的,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因此获得荣誉并非终点,而是起点。
众所周知,眼下的通州还肩负着建设好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任。跻身全国文明城区,只能看作是成为副中心的一次基础考试,接踵而来的考试还有很多,但不论考什么,打牢基础都无比重要。也正是因此,将文明城区建设常态化,对于通州来说,是应该也是必须要做的。
在如何实现常态化的问题上,通州狠下了一番功夫:建立常态化领导小组、市民寻访团监督创城成果、支持发展民间志愿服务组织……在有专人负责的基础上,广泛发动群众,汇集众人之力,巩固全城成果。“创城”是市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必须要依靠大家的力量才能保持并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近现代大儒辜鸿铭讲“半章《论语》可治天下”,指的就是“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这一章。信则有恒,有恒方得始终。将创城标准日日保持下去绝非易事。自我加压,勇挑重担,值得称赞,更让我们对通州的未来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石兰兰)